生命定格于36岁|女高音丁波拉

下图是抒情花腔女高音丁波拉女士1962年10月在旅大工人文化宫剧场举办独唱音乐会的节目单。来自旧物交易网上的商品展示。丁波拉的样貌,我只在这张节目单上看到过。

丁波拉生前在东北音专(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教声乐,1966年9月跳楼自尽,年仅36岁。这位抒情花腔女高音存世的录音并不多,流传最广的是那首《如今歌儿用箩装》,其他的录音不太好找。最近买到丁波拉的一盘78转唱片,这心心念念许久后收获的快乐自我沉迷了好久,觉得冥冥中声乐先人可能期待让更多人知道点声乐背后的点滴。凑一些资料把丁波拉老师推介一下。

丁波拉,生命定格于36岁
撰文:zzbudd

丁波拉生命停留在了36岁的大好年华,整理她的资料总会被弥散的感伤搅乱思路,又恨文献太少,难以让这个歌者更具像。

  • 1930年生于吉林长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 1938年始学钢琴

  • 1946年于长春中学时期可以演出弹奏《土耳其进行曲》等

想来丁波拉的家境一定是优渥的,也许有一天可以在哪本人物辞典里了解到更多,而现在就只好猜测——她早早接受优秀教育,并且有较好的登台机会和展现能力,相信对于音乐的热爱是符合她活泼开朗性格的,这对于日后成为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而言,先有了比较好的心理基础。

  • 1948年到上海向周淑安教授学习声乐,9月考入国立上海音专声乐系,师从洪达琦教授

  • 1953年受教于苏石林教授

  • 1955年毕业,分配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

丁波拉入学的时候是民国,毕业时“换了人间”变成分配工作。如若把我国声乐开宗立派到几个人身上,那么上面几行中出现的名字何其著名自不待言。也可以推测,丁波拉获得顶级业师面授的“起跑线”与家庭财力很有关系。丁在上海音专上三年级时就已经在学校内外崭露头角,有了演出机会,主要演唱西方古典歌曲。1955年来沈阳工作的丁波拉带着音乐学院高材生的光环。

丁波拉的第一款出版物录音应该是《如今歌儿用箩装》,1959年中国唱片社发行的78转胶木唱片(编号1-3326),她和邹德华各有一首歌。

01

这是丁波拉女士最为世人所知晓的作品,分别被艺声ATC-389、艺声COL-3215、中唱M-101和中唱M-259等合辑出版物收录,用了同一录音母版。《如今歌儿用箩装》首次出版时歌词作者标为“安徽民歌”,1962年丁波拉个人音乐会节目单上又标为“红旗歌谣”。熟悉那段历史的老粉儿都知道,这里“民歌”并非流传在民间的古老素材,而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所发动的新民谚征集活动中冒出来的作品。作者多佚名,真实身份难以细考,有的确为一线工农兵,但职业作者乔装改扮的肯定性也比较大。那界新民谚的文字风格大致如这支歌所唱——‘’都是口头语”,主题自然是歌颂“大跃进”。

仅从《如今歌儿用箩装》的曲调上听不出李劫夫先生具体使用了哪个民歌素材,地域性也不是非常鲜明。它用健朗而气息宽广的旋律,刻画了陈述者明灿的心境和对后时代的乐观。歌曲一开始“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这两句的音调接近山歌的风格,高亢激越,接着“别看都是口头语,搬到田里变米粮”则以较快的速度和说话般的音调唱出,和前两句取得对比,这两句歌词反复了一次,曲调向更高的声区伸展,情绪也达到高点,最后的拖腔重又出现山歌般的性格,与一开始时音乐取得统一与呼应。钢琴塑造出的空间感,从远而近从弱渐强,以及最后配合着歌者升华高弱,都延展了作品的空间感。丁波拉可能着眼于劳动妇女角色的硬朗和粗朴,力道用得太足,幸好节奏的快慢交替和更高声区的延伸,让情绪始终处于流利、舒畅的线条中,并没有因音色的浓度和重度而出现节奏上的凝滞。

据文献记录,为这段“如今歌儿用箩装”谱曲的不光劫夫先生一个人,但他这版最受欢迎,我想与丁波拉的演唱特点有很大关系。

02

1962年出版78转胶木唱片1-5684《迎春曲》和《燕子》

1962年中国唱片发行了两张载有丁波拉独唱的78转胶木唱片,共四首歌,均由赵启雄女士担任钢琴伴奏。上图,编号为1-5684 的唱片在收藏网站只发现了一次现世,而且有折痕,不知道何日会有缘得见,曲名是《迎春曲》(龚荣光编词作曲)和《燕子》(韩乐群词 张守明曲)。

03
独唱 丁波拉
钢琴伴奏 赵启雄

这两个录音拾音自78转黑胶

音质不佳

编号为1-5685的78转胶木唱片收入丁波拉唱的两首草原歌。《一轮红日照草原》(鸣戈词 阿民布和曲)是沈阳音乐学院在1956年辽宁省第一次音乐创作获奖的作品。《千里草原把身翻》(白萍词)看来又是个一词多款曲谱的歌。丁波拉演唱的这首作曲者“ 绍谦”与黎英海先生作曲那版风格差异较大(文末附录可以听到黎英海版本)。

听了丁波拉唱歌,感觉她比同时代南方人居多的花腔同行有语音优势。假设对西洋歌唱方法的运用程度近似,那么她在吐字行腔方面要克服的语言困难要少一些,加上她有比较强的爆发力,总体上能感受到其歌唱风格中北方女性的浩阔,外观上似乎属于那一代国立音专毕业生中有通畅饱满风格的一类女声。想象一下,假如有合适的作品和实践,她拓展为凌厉的大抒情花腔是有基础的。

中国唱片社1965年出版78转胶木唱片(编号1-6783,1963年录音)《啊,卢蒙巴!啊,卢蒙巴!》(从歌名推测,应该是歌颂刚果领袖 Patrice Émery Lumumba 的作品)安波词曲,朱雅青钢琴伴奏。在旧物交易网上只能见到模模糊糊的盘面图,推测是个太冷门的唱片。

丁波拉的音乐活动,可以看到的记录还有:

  • 1961年7月参加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艺术歌曲《春在笑》木青作词林成敦作曲

  • 1962年7月参加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夜莺》和《百灵鸟,你美妙的歌手》等

  • 1962年10月27、28日旅大工人文化宫剧场,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丁波拉独唱音乐会

丁波拉的高光时间很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宣部门有目的地释放一些洋古作品演出。丁波拉在这一波洋古作品演唱中比较活跃,是否为自己的悲剧留下祸根已无从研判。1962年的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期间,温可铮、黄源尹和张权作为中国大陆颇有号召力的人物在音乐沃土城市开了独唱音乐会。丁波拉女士和徐桂珠女士代表辽宁代表团去演出,后来丁在旅大举办了个唱。从那年丁波拉独唱音乐会节目单上可以看出她的选曲和张权先生理念相近,不知她们是否有机会在一起仔细切磋过。

1963年5月丁波拉演出本校作曲精英秦咏诚先生谱写的声乐协奏曲《海燕》,是为沈阳音乐学院十周年活动,这是丁波拉最后一次演唱高难度原创作品并获得赞誉。该套曲由孙家馨先生录音出版了唱片,让中国听众有缘聆听。《海燕》以崭新的形式,优美的旋律,饱满的激情,丰富的色彩,磅礴的气势,俨然赋予高尔基名篇“海燕”以音符,“海燕”有了旋律有了新一重性格。

1966年9月,“现行反革命”丁波拉在沈阳跳楼自尽。在宣布她自绝于人民死有余辜后,校园里的革命师生先唱了高亢的语录歌,然后对丁波拉进行了最后一轮批判。

附录

1、正文参考文献

  • 《唱片音乐欣赏  第2辑》中国唱片厂,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 ,1960

  • 《鲁迅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大事记》沈阳音乐学院《东北现代音乐史》编委会,1983

  • 《中国歌坛人物》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 《自由国度》沈阳出版社 1989

  •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三十年》哈尔滨出版社,1991

2、声乐协奏曲《海燕》(秦咏诚作曲)

丁波拉女士担任首演的声乐协奏曲《海燕》是否存有录音未知。1982年中国唱片社发行的录音是美国指挥家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的。

女高音:孙家馨

[美]戴维·吉尔伯特 指挥中央乐团管弦乐队演奏

3、  黎英海谱曲《千里草原把身翻》(白萍作词)

女高音 孙家馨

钢琴伴奏 谢月明

男高音 蔡绍序

钢琴伴奏 程莘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