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镜头和构图,创造不同的透视关系?
这个场景是我们在柬埔寨拍摄的,原计划是去拍摄风光的。结果,那天正好是一个国定假日,当地的民众就跑到瀑布底下冲凉。这也很难得一见,所以我们马上改了计划,去拍一些人文题材的照片。
选择什么焦距的镜头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用长焦镜头,因为在岸上用长焦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没有那种现场感。
要强调这种现场感, 我会采用广角镜头近距离去拍摄,背景里会出现更多的瀑布环境,观众才会有那种站在这个场景里面的感觉。
当时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在背景中的这个人,两手张开有点像十字架的感觉。
我的选择是把焦点落在他身上,光圈收小,保证前景的人物也是比较清楚的。
他基本在黄金分割的位置,其他的人物形成一个半包围的状态。
我赤脚站在水里拍摄, 石头非常滑,没办法快速移动改变位置。
所以我看到这个场景,下意识地就是用这样的构图先拍下来。
因为当时我只用了一支 35mm 定焦镜头,要改变画面,让主体在画面里变得更大,也只能改变距离。
好,那我就往瀑布更近的地方去。这还真是凌波微步啊!
当我靠近后,看到这些人在瀑布底下玩得不亦乐乎。
在拍摄的过程中慢慢靠近,脱离周围这些纷扰的因素,可以让画面变得更简洁,更抽象。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透视关系上面,这是一支 35mm 的镜头,瀑布的水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比较和谐。
如果用 16mm 镜头去拍摄,水就会被夸大,人物就会变小,很有可能会导致人物不够大,显得单薄一些。
再要往前靠,相机可能直接淋在瀑布里了。超广角镜头会增加现场感,但也可能缺乏提炼感。如果你用一支长焦镜头来拍摄, 人物还是保持差不多大小的前提下的话,前景的水就会变得更大, 会干扰主体的形态。
所以说在现场,你去选择机位与焦距的时候, 也是挺有讲究的事儿。
但是,熟能生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用熟练了几个定焦的焦距,到要拍的时候,通常都是下意识地抓起某一支镜头。
这是平时积累的体现。
透视比例关系
这张照片是用一台 APS-C 画幅的相机拍摄的,35mm 镜头相当于50mm 左右的视角。
我透过围墙外拍摄里面的僧人和佛像,此时前景、主体、背景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当然我也是有意地找了这个前景去拍摄,如果稍微抬高一点点,就可以完全避开这个围墙。
但我觉得这条曲线是让画面变得更神秘的元素,所以我有意地把相机放得低一些,透过了围墙去拍摄。
然后我绕进去,走到围墙里面近距离拍摄。这时没有前景,只有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并且背景在这个画面当中也会变得更大,它们之间的这种透视上的比例关系也在发生改变。
移动改变主体和背景的重叠关系
距离上的改变可以让主体和背景之间发生更多的关系。
比如说背景当中有一个部分,你要让主体完全重叠在这上面。你可以通过左右移动,或者通过前后的距离上的改变来实现。
如下面这张照片所示,油灯和这个门开着的那一部分是重叠的,那么灯在浅色背景前就会非常鲜明。
焦距不变,相机越靠近这个油灯,背景就会变得越宽。这个关系和用什么样
的焦距镜头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你只有往前靠,背景才会变大。
长焦的压缩感对构图的帮助
这张苏州园林的照片使用了长焦镜头,透过窗户来拍摄远处的屋顶。
用长焦镜头在拍这类照片的时候,常常有奇效。
远处的建筑中的一个局部好像被拉近了, 有种贴着窗框的感觉。
通常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以为在比较狭小的房子里面应该用广角镜头拍摄,而如果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这张照片,很可能前景的窗框能够拍到合适大小,但远处的建筑物就会显得非常小。
因此,这一类的照片会尽量使用长焦镜头来拍摄。
具体做法是,首先换上长焦镜头,然后退到房子另外一端,就是最远的距离。
用可以用的最长焦距,让窗框尽量充满画面。这时候会发现,远处的建筑物其实要比想象中的大。
然后把焦点对在房顶上面。这种方式可以称为“把前景套在背景上”。另外,还要注意,前景水平。
因为窗户带一些斜向角度,那么底下横向线条可以不水平,但是垂直的线条要保持垂直。
这样, 这张照片依然会呈现工整的效果。有的时候,拍照也有公式可套。这就是一种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