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实用周易指南—易传》——孔子赞叹:易是登峰造极的书
作者:杨本枢
原文: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解读:
我们常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句话在此章得到了印证。第七章和第一章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高度提炼《易经》“天尊地卑”的思想精髓,在阐述智慧和遵循法则之间的逻辑关系。
“子曰:《易》,其至矣乎!”
这是孔子对《易经》的评价,评价之高无法超越,看来孔老夫子“奉承”的功力也不低。他只用了一个字“至”,没有极尽溢美之词,就把《易经》送上了山峰之巅。
孔子说,《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易经》是一本各方面都登峰造极的书。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我们从“子曰”到“夫易”可以看出《系辞》甚至是《十翼》并非孔子所作,但却是孔子的思想,这是不容置疑的。“子曰”都是后人引用孔子的话来阐述孔子的思想,所以说,《十翼》应是战国末期儒道两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思想观点来自孔子。
这句话使用了三组概念,“德与业”“知与礼”“天与地”。“德”指的是元亨利贞四德,这四德包括了人类社会行走在江湖上所具备的最高美德;“知”是“智慧”,指的是使人类社会长长久久生存下去的智慧;“天”《易经》最重要的概念,是有关宇宙、时空运行的自然规律。《系辞》用一个“崇”字来告诉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德”“知”和“天”。
《易经》的主旋律是阴阳在对立统一中实现运动、发展,《系辞》告诉了我们要崇德、崇知、崇天,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忘记阴阳是相辅相成的,“德”是事物本体,最终是要通过具体的运用体现出来,这个运用的最高成就是“广业”。前文分析过“盛德大业至矣”“富有之谓大业”的含义,“广业”和“大业”的含义是一样的,是指在遵循大道原则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成就。
“礼”是人际社会有序生活需要遵守的礼,是周王朝建立之初提出的《周礼》,也是儒家畅行的“仁义礼智信”的“礼”,相当于现代社会统治者治国理政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对于“礼”,我们要抱着敬畏之心认认真真的践行,脚踏实地地效仿。
“地”是与“天”对应的承载万物生命的母体,天尊地卑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现代人不能违逆的客观规律。古代人在无任何先进技术的条件下,对于神秘莫测的天空抱着高度的崇敬甚或是恐惧,对于提供衣食住行的大地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卑”不是贬义词,是饱含着浓厚感情色彩的褒义词,有着亲近、亲爱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抒发感情时常常会说“亲吻着泥土的芬芳”“亲吻着大地”等等。
《系辞》用一个“卑”字来告诉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大业”“礼”和“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这句话是就《易经》说《易经》。“天地设位”是指乾坤两卦奠定了《易经》门户的地位,一卦六爻明确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地位。前文已经讲过,从初爻到上爻分别代表着“士、大夫、公卿、诸侯、天子、宗庙”六个级别,这六个级别可以有多重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象征,但是,无论内涵多大,从低往高的顺序是不会改变的,初爻就是最低级别,就是潜伏不动的状态,上爻就是最高级别,就是山巅之上再无发展的可能了,就是即将发生变化的状态。
“《易》行乎其中”有几个含义。一是天地人三才之位,《易》为人类所用,周旋于天地之间。二是64卦384爻虽然千变万化,却不能脱离天地的框架,只能在已经确定的位置上使用、运行。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句话太深奥了,《系辞》称得上是通俗易懂了,只要是有一些《易经》基础知识,了解64卦的变化规则,理解《系辞》不是难事。但是,“成性存存”如何理解?第五章有句“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既是“成性存存”的不同表述。“性”分为“天性”与“人性”,“天性”是老子的“天道”,“人性”是老子的“人道”。阴阳之道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天性”规律与“人性”释放。
天性与人性有传承又有创新,成性是已经具有的天性与人性,是“易”,第一个存是保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不易;第二个存是创新,是囊括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是社会在与时俱进的前行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变易。“道义之门”是在告诉人们,《易经》里有人们苦苦寻觅的“道义”,而要找到道义,就要找到进入道义的门,这个门就是成性,是经过了历史积淀后得到传承和创新的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