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四十二)
串场人家(四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听到队里长蘑菇的消息,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尤觉兴奋,有很多的未知数,在等着揭秘。为了不失时机,五间旧屋,被收拾得空空荡荡,开始搭架。兵分三路,另一路则用碎草、牛粪、同蚕豆大小的泥块拌在一起,让其发酵,翻堆。守成负责把关,架上铺上双层柴箔,将发酵好的料分别上架铺平、为充分利用空间,分格五层。既满足菌菇的生长,确保透气通风,又便于施肥喷水。菌种下去后,关键是守候、观察。凝聚守成几多心血的菇房,菇架,齐整划一,通道狭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行。关键时刻,须日夜值守,守成如热盼孩子快快成才的父亲,不停地在菇房内观察,巡视,饭也带到了菇房。
根据守成的提议,要求我在闲暇时,不定期帮忙,呂芳的晒花仓库,与菇房一墙之隔。未想到,这小小的菇房和棉仓,竟成了我们三人讨论学习古代文学的课堂。老师非守成莫属。闲暇之余,讲到兴奋处,纵横捭阖,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唐宋元明清,无不涉猎。我的猎奇,吕芳的兴奋,互相交织,成了我们最愉快幸运的乐章。未曾想到,这穷乡僻壤之地,天赐良师益友。我们有时席地而坐,有时盘膝于棉包之上,好象一首歌里所唱: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没有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更多的是用如饥似渴的心,吸吮阳光雨露。守成的形象,守成渊博的学识,让人刮目相看,一下子在我心中高大神圣起来。我像一口没遮拦的孩子,再也不敢称其老孙,或直呼其名,而尊之为可亲可敬的师长。守成听了,非但不高兴,还严肃地批评了我,并一再声明,称谓依前如故,不必更改,目前形势仍有其特殊的一面。我们现在所学习讨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古代历史人物及其作品,仍然不宜公开,大多还在批判之列。所以应采取不公开的形式,闲暇之余,我尽己之能,向你们传授一些专业知识,专业名词等,有些历史事件,人物,我们了解一些是一些。不必外传。
清纯好学的呂芳,这几天好似得了斗金,不仅走路轻盈如风,且笑脸常开,绽放着求知欲望的同时,绽放着城市少女落落大方而又具豆蒄年华之风韵。两个爱好,甚至痴情于文学的少男少女,不忌不讳,一有间隙,便不约而同,来到菇房前,求老师守成。哪怕是老师手中干着采摘蘑菇的活儿,也恳求他手动之时,言传专业知识。没有教材,没有备课,更没有第三个学生。守成始终如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于职业的习惯,与多年的自律自守,每每在课堂上,言必严谨,说有出处,摆事依实,评人客观,告诫学子,不可为墙头之草,风刮而四面倒。立论要有依据,分析要有自信。把握时代背景,至关重要,切忌用今人之眼光,看待古人,尤不可用今人之观点,要求古人。
吕芳听了,直觉得字字千钧,敲动叩打着心门。她将所见所闻缘见守成老师之事,一字不落地告知父母。父母高兴之余,称一定抽空拜会这位高人。
文化革命,还是革文化命?凡夫俗子,心知而肚明,口缄而不言。知识贬值的年代,一位位古文化、文学研究者,离开热爱的岗位,痛别自己的桃李,一生所爱,所好,所钻,所研,潜身几十载的事业,被无情地刀断剑斩,生生剥离。发配于偏远,挨批于他乡。守成未曾想到,一心向善,承祖业,遵父命的他,走过了平坦幸福的一段路后,竟遭如此厄运,由此,他想到了东坡。自忖才不及之,官不及之,人生之途,坎坎坷坷。风平浪静同激流险滩并,平安幸福与多灾多难同。真是风一程,雨一程。春一季,冬一季。想起自己的母校,想起自己的泰山校长,不知近况可好。更想起了好学漂亮的校花妻子,她和孩子生活如何,今年五岁,已到了上托儿所,幼儿园的年龄。……他不敢再想下去。
今天的任务还很重,一茬的蘑菇要摘下来,分类,去泥,骑一破车,走田埂,过小桥,穿坟场,上大路,直奔咸城食品厂,过磅记帐,到银行盖戳,方功德圆满,再依来路而归,有时时间尚早,还得受他人之托,捎带一些城里之物,最近,又多了一个去处,为知青们捎个话,带本书,带点衣物什么的。
近几年兴起的棉花热,社员称棉花钱为软和钱,往往数倍于稻麦的收入。年底分红时,劳动单价涨幅很快,穷惯了的农民,一向求温饱的社员,仿佛尝到了甜头。小小的蘑菇,不需什么成本,只需悉心照料。按其生长规律办,倒也是生产队生财之道的补充,少则五六十元,多则上百元,日日见彩。队长、会计只见财来,解决了不少资金缺口。到处夸赞守成是能人,为队有经济作出了贡献。出售蘑菇的收入,足可购些生产资料,如麻丝、桐油,还有上面分配修船的杉木计划,也如期购回,队长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