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摆脱宿命
1998年,SK-II引进了中国市场上第一片现代意义上的面膜。
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扇“蝴蝶翅膀”轻轻一扇,此后的中国面膜市场上就掀起了滔天巨浪;就是这样一片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面膜,硬生生地创造出了一个有着亿万潜力的“航母市场”,从最初的发轫,到成长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独立品类,再到如今的全民面膜时代,面膜一骑绝尘,堪称传奇。
但是,面膜江湖也是冰火交融,暗流汹涌,潜藏危机。
▲9月5日,中国面膜大会高峰论坛。两项“国家一类新药”发明人、广州美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研官涂桂洪教授、广东工业大学教授郭清泉、前上海家化科研部基础研究总监、东方美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来记、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邱晓锋、上海桂智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龙贤就《面膜产业的发展、竞争与社会责任》主题激烈交锋,发人深省
从面膜诞生的那一刻起,面膜头上就好像一直悬着三把剑,一把是“安全之剑”。没有安全与品质,面膜就没有未来;一把是“价格之剑”。价格战是商战中最原始、最简单的竞争手段之一,但对面膜而言,无底线的价格竞争只会把面膜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把是“价值之剑”。面膜真正的价值还未被充分重视和挖掘,如何重塑面膜价值,是摆在每一位从业者面前的课题。
这“三把剑”随时都可能给面膜产业以致命一击。
因此,在面膜面前,要有“三心”。
一是,敬畏之心。
大地沉默不语,但自有其厚重。失去敬畏之心,我们迟早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同样,在商业领域,敬畏之心依然不可泯灭,对商业常识的敬畏,对市场规律的敬畏,特别是对消费者的敬畏。
在商界,总有那么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主宰市场法则,就像宇宙秩序背后那股神秘的、浩瀚的力量一样,值得敬畏。
二是,品质本心。
跟敬畏之心休戚相关的是,品质本心。
同仁堂有一条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说的是制药,但放在面膜领域也恰如其分。在每一款面膜产品的制造中,所用原料是否上乘,制作过程是否严谨等诸如此类只有企业自己才会心知肚明的事情,旁人根本无从明白,但企业自己要问心无愧,品质要对得起消费者,因为一切上天都知道,自有公论。
品质是商业领域最为普遍认同、最令人信服的价值观,如今似乎却又渐行渐远。我们要重申品质本心,为消费者提供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因为,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然远去,品质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
三是,艺术匠心。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之于消费者,面膜的造物者不仅要用科技的手段演绎面膜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要以一颗艺术匠心,赋予面膜以人格和精神家园,通过面膜与消费者产生共振,超乎“物格”的范畴。
面膜发展至今,还有一个“世纪难题”,那就是恶性竞争屡禁不止,无节操无底线的跟风模仿蔚然成风,一个好东西刚刚出来,市场上立即出来了一百个、一千个炒作营销的“李鬼”,以致于创新备受打击,劣币驱逐良币,生态恶化,最终遭殃的还是消费者,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面膜产业。
面膜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表现之一是,低劣产品驱逐优良产品。低劣产品成本低,如果没有监管机制的有效约束,就会轻松驱逐同类的优良产品。
仿冒产品如果不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毫无研发成本或是技术付费,当然也可轻松驱逐技术创新产品。
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将使整个面膜产业的基础沙化,成为不可持续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源则在于人心。
实际上,劣币驱逐良币,是人性趋利和贪婪的表达。其要害在于只顾当前,放弃长远,只有小环境,放弃大格局。
什么样的面膜有前途呢?
有敬畏之心和基本良知的面膜有前途,枉顾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面膜没前途。
专注如一的面膜有前途,三心二意的面膜没前途。
有技术研发硬核的面膜有前途,徒有其表的面膜没前途。
创新的面膜有前途,刻舟求剑,不思变革的面膜没前途。
古罗马的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面膜能否摆脱贺拉斯所预言的发展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