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闪存2025年到来,它的短板其实真不是寿命

众所周知,自从SSD(固态硬盘)诞生以来,其成本、容量、性能与寿命之间就一直呈现出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关系。简单来说,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闪存容量虽然的确在不断增大、价格也愈发亲民,但与此同时,民用级固态硬盘在性能及寿命上的衰退其实也相当明显,甚至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用户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和闪存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简单来说,就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闪存内部的结构层数会逐渐增多,致使容量上升、成本下降。但更多的层数就意味着更为复杂的控制电压,也就带来了更大的延迟和更容易损坏(更短的寿命)的特性。
事实上就在2020年年中就曾有研究机构的统计报告显示,最早期的单层(SLC)闪存寿命可以高达11000次P/E,而当前主流的TLC(三层)闪存寿命就只剩下了500次P/E。而至于采用了最新制程、最新技术的PLC(五层)闪存,寿命更是只剩下35次P/E。要知道,1P/E基本可以理解为全盘一次写入,因此PLC的35P/E寿命也就可以认为只要写入超过自身容量35倍的数据,差不多就离损坏不远了。
正因如此,尽管PLC闪存多年前就已经研发出来,但各大闪存企业其实一直也没敢真正将其推向市场。不过在如今大容量SSD需求陡增的背景下,一些逐利的厂商也开始坐不住了。
就在近日举行的美银美林2021年全球技术大会上,西部数据的技术和战略主管透露,其实他们早在2019年就开始了对PLC闪存的研发,而最终PLC闪存上市的时间,目前大致定在了2025年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例如老牌IT网站PC Watch就认为,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容量可以比现有QLC闪存进一步提高50%(结构容量增加25%,制程进步再贡献25%)的PLC闪存,可能会使得未来1TB SSD的价格降低到5000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91元)——换言之,也就是比现在最便宜的QLC闪存还要差不多降低一倍的价格。
图片源自PC Watch
但与此同时,由于PLC闪存的寿命相比公认已经很差的QLC又缩水了一半。所以PLC闪存的上市甚至是普及,在降低价格的同时,也不免会让人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甚至有可能会让不少朋友对未来的智能手机与PC的存储可靠性,产生一定的疑虑。
PLC闪存的质量差不差?至少与当前高端SSD使用的MLC和TLC闪存相比,确实是差了有几十倍之多。但如此大的差距,是否就真的不能用了呢?这就得结合产品,以及消费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计算了。
2019年初的三星Galaxy S10+,其顶配型号便有1TB闪存
首先从当前市面上主流产品的存储容量来看,早在2018~2019年,智能手机产品就已经出现了内置1TB闪存的机型,而到了如今,中高端手机也好、笔记本电脑也罢,256GB到512GB的存储容量已经成为了绝对主流。与此同时,配置1TB闪存的消费数码产品也开始越来越多,而且价格门槛更是明显降了下来。
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到2025年512GB甚至1TB将可能成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入门级闪存容量,而高端产品则有望达到4TB甚至更高的水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1TB的PLC闪存来说,它的总写入寿命将会达到1*35=35TB。这个写入量对于专业的开发者、内容创作者、游戏玩家,以及电影爱好者等类型用户来说,肯定是不够的。但对于绝大部分的用户来说,它其实绰绰有余。毕竟在我们三易生活的办公室里,就有一块五年前开始使用的TLC SSD,它至今为止的总写入量也才刚刚达到24.5TB而已。而大多数的消费者,其实很少有人真的能够把手机连续重负载用上五年时间。
换而言之,其实大家并不用担心届时PLC闪存设备在日常的使用中会“突然暴毙”。但是这倒也不是说它就完全没有隐患了,毕竟从QLC甚至是TLC开始,闪存使用时间长了之后的“掉速”,就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以目前的QLC SSD为例,其官方公布的、缓存区用完之后的实际写入速度(也就是掉速之后的速度)仅有80MB/s,甚至比许多主流机械硬盘(差不多在200MB/s)还要慢得多。而PLC闪存由于电压控制更复杂、写入延迟更大,因此其“掉速”后的真实写入速度,甚至会低至仅有20MB/s左右,也就是比许多U盘还要低了。
很显然,此时PLC闪存虽然是没有坏,但其卡顿的使用体验和迟缓的写入表现,显然会大幅影响相应的手机或电脑的使用感受。而这一点,才是大家真正需要去“警惕”PLC闪存,在将来尽量避开那些过分便宜存储设备的最重要原因所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好端端的手机“多主摄”设计,可能要开始偷懒了

三星JN1这类CMOS像素虽然很高,但用作后置主摄显然并不合格。

蹭热度还是拥抱鸿蒙,酷派此举或许并没那么复杂

以目前酷派的实力,推出“致敬鸿蒙”的UI显然更具可操作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