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初生,夏至养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恪遵宪度抄本》记:“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之际,阳极于外之时也。物极则反,一阴初生,气机内返之始也。
外热之极,当避溽蒸,而不可触冒寒气。以寒则闭敛,气不得泄也。
内阳至微,法宜温中,而不可饮啜热食。以热则蒸泄,阳愈外出也。
夏至昼长夜短之极,此后阳消阴长,昼渐短而夜渐长。
冬至夜长昼短之极,然后阳长阴消,昼渐长而夜渐短。
如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夏至气机不可过于寒热,寒则灭其内弱之阳,热则散其外虚之气。饮食宜温,不可生冷,当热后使温方食。居处宜凉,当择地避暑,不可人为降温。如觉燥渴,可食当令水果,可饮热茶,不可喝凉水。
如身热中暑,可以毛巾蘸凉水揩拭皮表,静卧凉处。如腹冷泄泻,可服姜枣汤或附子理中丸,并以热物温其小腹。
附《用药宜忌》: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正阳极阴反之时也。在卦为离,其象为火,外二阳而内一阴,阳极于外,阴精内生,味尚苦涩,长成之象也。夏气太过,则阳多阴少,发散无节,阴精外泄,汗出流离,当助阴以收之,药宜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麦门冬汤、生脉散合芍药甘草汤之属,大忌壮火散气助阳伐阴之品。夏气不及,则阳少阴多,乌云蔽日,地气冒明,神不能外达,头为之昏重,当益火以消之,药宜桂枝甘草汤,附子理中汤,桂枝附子汤、生化汤之属,大忌敛阴泻阳之品。夏至阳极,忌用辛温,恐坏阳明阴反之合机也,阴盛者不在此例。”
今年夏至天凉,太阴湿土司天,寒湿气偏重,生化汤可提前服用:
中下焦阳虚阴盛,腹满胀或痛或泻者,可加干姜2克、益智仁1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