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绝恋
嗨,我是哈哈大笑,欢迎阅读!
说实话,我没有看好《南极之恋》这部电影,我尝试把杨子珊饰演的女主角换个性别,比如让鹿晗出演,然后,把影片名改成《南极75天》,或许,卖座率还会很高。因为,观众看的不是剧情,而是颜值担当。两亿多的票房,女性观众占了61%,如果不是赵又廷,还会有人看吗?
顾名思义,这部电影的看点是地点和事件——南极之地,恋爱之名。可是,我总觉得他俩之间的爱情有些牵强,必须要上升为恋情吗?
看这部电影时,我走神了,透过白雪覆盖的极寒之地,我穿越到了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社会。
——南极绝恋
1
以物易物
据说古老的灵长类动物,比如猿类,会存有大量的“互惠”行为——你帮我抓背,我就帮你抓。而人类的以物易物要比之奇特,它可以演绎为“如果我来做衣服,你就去找食物”。这样一来,两方都有价值提供给对方。
电影当中,就是如此,一个没有户外生存经验的土豪,一个人肉版大百科全书。他们各取所需,正如二姐所言:毫无生存能力的荆如意对吴富春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和物质依赖。表面上,是吴富春在照顾断腿女孩荆如意,可是,所有求生的知识,都是荆如意提供;所有生存的常识都是荆如意指导。吴富春成了荆如意的腿,荆如意成了吴富春的脑,他们,彼此是分离的两个人,却又是彼此相依的一个整体。
“人们总是对于自己无法拥有的东西赋予高价值,他们对交换依赖越多,交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我一直在找爱情是何时发生的,寻而未果。或许,是在吴富春埋掉同伴的时候?是在荆如意讲解“欧若拉”的时候?还或者是他从冰窟抱回去一条鱼的时候?我入境不深,只知道电影印证了我读的一段文字:以物易物带来了无限可能的东西——一种能激增、能发展、能自我催化的东西!
2
信任的精髓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说:“一个人的性格中,显然存在某种天性,不管以为他私心有多重,这些天性也会激励他去关注别人的命运,而且还将别人也是他所需要的快乐转赐予他。”
影片一开场,一个裹着貂裘的土豪亮相,恕我眼浊,即使“姑父”夜华穿着暴发户的衣服,也裹不住一颗善良纯真的心。他太周正了。我居然看到的是《致青春》里陈孝正的影子。他当初,可能有些小自私,怕死、贪财,一意孤行。但是,身逢绝地,他变得坚毅、勇敢、无畏且有担当。我一直在质疑,每天来回走十多公里,他咋不累呢?又是掉冰窟又是挤雪缝的,他咋不伤呢?善意大发的导演为了让他更“暖”一些,从冰里逃生出来时还抱着一尾鱼,我简直是醉了。转念一想,我似乎懂了,这正是对于爱情的一种期许:步步该灾、处处有难,我也不敢死,因为我是你活下去的希望。
另一头,荆如意也把自己的一线生机系在了吴富春身上。所以,两天后,他没有如约归来,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选择了割腕——他信任富春,却怀疑自己。
“人类试探性地开始交换,体会到了比较优势和集体大脑带来的好处,反过来推动了自然选择偏向那些尤其擅长信任和同情,同时又保持一定程度谨慎和怀疑的大脑突变形式。” 我找到了一句看来很生涩的话。看书不知道是想用它还诠释电影,还是想用电影再印证这句话。就像我不知道,是相依为命衍生了爱情,还是爱情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期许。
3
幸福不幸福
在《人类简史》当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尤瓦尔·赫拉利有过比较,他提出当人类从采集和狩猎的认知革命过渡到驯化小麦,饲养动物的时代,幸福感却大大下降了。打个比方,驯化小麦之后,进入到“靠天吃饭”的时代,要忧虑天下不下雨,下多了不行,下少了不行。小麦需要捉虫、需要施肥、需要呵护。所以,虽然采集狩猎时代,人的寿命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疾病、忧虑、痛苦相对要少一些。
那么,回归到影片中,面对寒冷、孤苦、恶劣的天气,我一直觉得两个人之间还有幸福存在着。那幸福是如意一心一意绘制的《南极生存手册》、是富春用空气做成的戒指;是一块陨石点亮的彼此的笑颜,是两个人和一只企鹅营造出的俗世烟火气……
试问,当他们回到尘世喧嚣还能找到这种幸福感吗?一旦离开南极,是让富春放弃事业跟着如意还是如意放弃梦想去与迎合富春呢?两个人当下的改变是“相濡以沫”的状态下产生的。而这种“缺水”的状态被打破以后,两条鱼还会如此吗?或许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不认为皆大欢喜的结局要比如意的离开更好一些。
“相忘于江湖”才是童话故事里应该有的结局——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中永远留下了永恒,被成就的那个人,会带着这段记忆继续走下去,变成更能看清自己的人。这样的结尾,格局要更大一些,我不希望一段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恋情最终会淹死在小水沟里。
搜索了一下,片尾的诗,原来出自智利诗人聂鲁达的《夜》——
当我安息时,我愿你活着
我等着你愿你的耳朵继续将风儿倾听
闻着我们共同爱过的大海的芬芳
继续踏在我们一起踏过的沙滩上
愿我的所爱继续活着
我曾爱你,曾为你将万物歌唱
因此,你要继续绚烂地如花怒放
爱上这首诗是看完这部电影唯一的收获!
这个寒冷的季节因你的关注而变得温暖
喜欢您就使劲赞!还可以疯狂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