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感悟
前哲有言“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详思其理,颇多感慨。
此句言治疗内伤外感之别。指治疗外感之病,由于疾病发病急、变化迅速、传变迅捷,有如将军临阵,所应敌情之变化,而自古兵贵神速、惟快不败,正应当机立断,痛下杀手,截其进路,或逐而去之,或击而破之,不使内犯,故以良将用兵之法譬之。而内伤之病,或由外感入里,或由七情所伤,或由饮食劳倦而成,然既已入里,则纠缠脏腑经络之间,虚实夹杂,顽邪胶结,恰如国内法久生弊,社会疲敝而正邪交错,虽欲严刑厉法,驱而逐之,则正邪俱伤,如欲教而化之,则奸佞之徒,趁势作乱,如不能默为运筹,急于一举而毕其役,良可难也!惟有良相处之,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缓消渐攻,兼以鼓舞正气,方可渐而有功,如孟浪为之,鲜不偾事。所以有此外感、内伤所宜良将、良相之别。西安市中医医院男性病科李晓阳
思量之后,此两句经验之谈,确已紧抓内伤、外感之病的发病特点、病机要害以及治疗大法与思路,实为前哲经验的精辟论断,足堪效法。
然细细究之,单纯内伤之证有之,单纯外感之病亦有之,但外感之病则多有内伤之基础,而内伤之人则多有其所易外感之趋向。回忆2004年在京进修期间,姜良铎老师曾以《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为题做一讲座,听后颇有启迪。《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其“之化之变”,已寓人以外感之邪伤人之时,个人体质条件(即内伤基础)不同则应变之策有异,故病机不同而表现及趋势不同的特点。推而演之,则不同之人,以相同之“风寒暑湿燥火”而感触之易患程度迥异,正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正此之谓也。因此二者尚不可截然分开。而“风寒多袭下虚人”更是对正虚者易于外感直中的通俗概括。故临床治疗,当详究指征,观察变化,以病机十九条所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实者责之,必先五胜”,务求“舒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治以下病例正可释之:
白某,男,75岁,素来形寒肢冷,近年动辄感冒,随即清涕大作,咳喘水肿,痰白而量多,夜尿频,眼泡水肿,舌暗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而脉细滑,左脉大而中空不耐重按。此人年高体衰,常易“感冒”,而发病之时,表证表现不明显,而直现咳逆上气水肿。常易外感者,必然卫外不固,然发病之后外证不显而咳逆水肿之内伤表现者,必然有其内伤基础。此案表现为直中少阴之征,为少阴不足,伏邪久居,外邪诱发,水气上逆所致,为水停心下之支饮。“太阳之上,寒水主之,中见少阴”“卫出于下,生于中焦”正此意。故此人病机为阳气不足,阳不化水,正虚水停。治则:温阳化水,补肾纳气。方药:
太子参15 五味子10 生地熟地各10 苍术白术各15
山萸肉10 茯苓15 怀牛膝15 泽泻15
沉香1(冲)赤白芍个10 黑附片10同生姜15先煎
冲服冬虫夏草0.75g/日。2付后症消。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而愈。
男科病种复杂,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生活方式不当而失养所致。内伤者日久成损,补损者岂能一日而就?未病之日,多不将息;患病之后,多求速愈。医非华佗,岂能如愿?惟医患同心,互相配合;精心用药,将息得宜,假以时日,方可有功!愿智者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