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较才有说服力

网友把河南某忽悠的卖药视频发给我,再早一点,还有人把另一知名老忽悠的一些活动合影发给我,没办法,只好就此普及一下行业急需的专业逻辑常识。
首先,有用没用,是所有网友最关心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已经错了,我们该关心的不是“有没有用”,而应该是“有多大作用”。“有没有用”是定性的概念,“有多大作用”是定量的概念,这是两个最终理解上差异极大的东西。绝不能混为一谈。
记得前些年我写文章时,调侃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先生吃油条,说过一句经典台词:离开剂量谈毒性,抛开数量谈营养,都是耍流氓!
比如说:吃饭有没有营养,答案一定是有。但每餐只吃一勺子,你很快就要消瘦了,如果每餐吃一粒,那就该饿死了。同理,我们在了解药物有没有作用的这个话题时,应该是有两个辅助前提,第一是显效用量,第二个是显效用量下的具体作用增量。
比如上述某忽悠说的“增效剂”,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那玩意从定性角度说,应该是有点作用的,起码,他再坏,也不敢害人。现在都过街老鼠了,害人的话,对他自己太危险。而且据我了解,此忽悠属于小坏,不是大坏,不过弄点小钱补贴家用,并不构成大坏(当然如果老板委以重任,就另当别论了)。
那么,我们如果要承认这个东西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话,该怎么办?是不是油多不坏菜,加多点就行?当然不是。
实际应用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的显著的促进效果存在,二是根据其价格用量产生的促进效果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使用成本。
所以,我并没有怀疑产品本身的效用存在,效果大概率会有一点,而是怀疑用了它增产不增效,甚至可能增产降效。后面这个效,是经济效益,不是效果。这就是说,还要用得划算,不能花两块钱成本增效不足两块钱,甚至必须达到两块二才值得去考虑应用,两块一都不值得操心这事。
既然存在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那么就必须存在比较,才能说有没有效果和效益。
既然是比较,就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的说,对于技术本身比较成熟的东西,这种比较是简单而容易的。这种比较通常称为同步比较,要求除该药物之外的其他因素完全一致,并且为了降低测算误差和不稳定因素影响,需要一定数量的重复。
而羊肚菌栽培,目前显然属于不成熟技术,那么受到的干扰因素就无法确定排除。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这位忽悠先生一定没有严格的比较结论,只是从某些佐证知识推断它有效,然后就急不可耐的推出“产品”。之所以对产品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很可能就是什么别人的产品兑水稀释分装,或者直接分装,贴上自己的标签,是品,但没有产的过程。
那么是不是不成熟技术就完全不能比较呢,当然也不是,那就要更多的不同地方、不同人、不同条件下的多次重复,测算结果。就是说,越是干扰因素多,重复的意义就越重要,也就要更大范围和更多的比较测算结果,重复越多越靠谱。
对于该款产品,他如果能够提供十个以上的使用用户,三年以上比较测算结论,同时这些用户不是没有基础实验能力的普通菇农,更不是什么无关的外行人士,那么我是可以相信的。事实上如果能够做这样的试验比较,这款产品就可以正式通过相关机构的鉴定,可以邀请有资格的羊肚菌生产单位共同参与,这样,到最后也不会轻易被人质疑。
中国特色是,通过鉴定的东西不一定就靠谱,但通不过鉴定的东西,绝不可能更靠谱。不管怎么说,鉴定,理论上就是有足够公信力的人和机构对你的产品的比较结果进行鉴证认定。
个人研发,可以推脱做不起鉴定,但不能说没有比较吧?谁给你比较的?比较结果怎么样?这些都没有,就敢往外卖,是吃定了受众欠缺这样的逻辑。
与河南这位忽悠遥相呼应的还有河北的某更加高大上的忽悠,也是卖药的,大体上都是这个套路。
最后顺便说一说“知名”忽悠,名有两种,一种是好名声,一种是坏名声。如果把不大不小菇和“知名”忽悠放一起比较,虽然许多人对不大不小菇恨之入骨,但如果让他在公开场合拿事例比较,没法用内心的小九九去干扰,是不敢瞎逼逼的,最多只能不讲理由的骂不大不小菇一通。
很多时候,都是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其实比较只是更有力的说服人的合理依据,伤害的是那些假大空,应该说有比较才有说服力,比较才是判断未知事物的不二办法。另一方面,比较就是实践检验,这个大家就明白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经大规模讨论过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