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邵雍《利害吟》,新解描写易学知识的诗
邵雍的《利害吟》是被人们忽视的一首好诗。读这首诗,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典故,平白无奇,殊不知结合易理,这首诗的意境如此深邃而有内涵。邵子把这两个典故拓深,发人深省。希望读者,静下心了,跟着我的思路,欣赏这首朴实无华,但又发人深思。进入这个诗境,让你感到神奇,并且学到了易学知识。
上《利害吟》原文:
兔犬俱毙,蚌鹬相持。
田渔老父,坐而利之。
点评:
“兔犬俱毙,蚌鹬相持。”这两句就是人人皆知的两个典故。虽然简单,我们还是重新普及一下这两个典故。
“兔犬俱毙”:典故出于司马迁《史记》。有人诬告韩信造反,刘邦把韩信诓到云梦泽。韩信觐见刘邦,刘邦命人把韩信绑来问斩。韩信对刘邦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刘邦听韩信言,惭愧就是赦免了韩信的罪。韩信逃过了一次死劫。历代都把这句话当作至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而邵雍大师看到这句话,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意思,背后还有更大的意义。别急,听我慢慢说。
“蚌鹬相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战国时纵横家崛起,其中最有名的是“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苏代是苏秦的弟弟,苏历是苏代的弟弟。三苏都是修习纵横术而功成者。鹬蚌相争的典故出自苏代。战国末期,赵国和燕国冲突,赵国伐燕国。苏代劝说赵惠文王罢兵所以讲的寓言: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苏代用“鹬蚌相争”的寓言劝止了一场战争。这个典故,表面意思非常精彩。但是,只有邵雍大师才能拓展其意。
“兔死狗烹”和“鹬蚌相争”是中华国学文化中两个有很高智慧的典故。邵雍把这两个典故放在一起,却碰撞出更深的道理。这首诗用“田渔老父,坐而利之。”直接点题,“利害”在田渔老父。而“田渔老父”是老百姓的代表。
两个典故各自单独来看:“兔死狗烹”之兔犬俱毙,是明君与功臣之间的利与害;鹬蚌相持,是两国之争的利与害。而邵子把这两者放到一起,就升华到另外更深层的道理。这是易理。把具体的道理上升到世上最大的法则。
狡兔死良弓藏,飞鸟尽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需要良弓,走狗,谋臣,说明没有战争了。世上再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场面了。古人认为:不需要英雄,即没有英雄的时代,这时的国度,人民最幸福。明君与功臣的利害,比不上老百姓得利更符合大义。
鹬蚌相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精英们斗的你死我活是好事。精英的利害,比不上精英们两败俱伤,让老百姓得利更符合大义。例如:精英双方打价格战,把商品的价格压低到最低直至破产,老百姓可以买到价格非常低的商品。百姓得实惠。
邵雍的《利害吟》作品视角是天下和百姓。从另一个方面看,他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看。例如:兔死狗烹,鹬蚌相争,这些典故的常见意思,竟能演化出另外的更深的含义。如果读者,读了这首《利害吟》仅仅想到,一个典故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就愚昧了。大师借着《利害吟》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仅仅从一两个方面看,要从多方面看。这是易理。
南怀瑾大师对于这一点讲得最透彻。八卦可以自由组合,产生多重意思。一个卦可以翻过来看,可以六个爻分变和长变,甚至多爻同时变,然后观看变化出来的易之序是什么格局,象的意思是什么。汉代焦赣,一个卦可以有六十四种变化,就是可以从六十四个角度看。朱熹发明了一个有六十四种变化的《六十四卦变表》。
中华国学智慧是变化多端的,绝对不是西方一根筋的简单哲学思维。西方人看问题死盯着矛盾不放,以解决矛盾,一根筋的去追逐真理为目标,贪婪地追求无尽的物质文明和享受。而我们中华智慧以追求真知,把天下事摊开,有理,有利,无理,无利,对与错,胜负,生与克,去与留等等都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道,以和谐共生。从此刻起,再看不到相互伤害。以胜残去杀,立即停止伤害为有道。以解除世间纷纷扰扰,还世界一个太平为最高智慧。
中华民族祖先的最高智慧认为:人间正道是沧桑。有道者长久,无道者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