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学|一位持静寂心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画家
我曾经思考过,中国山水画经过百余年与西方绘画的碰撞与整合,能否转向一种介于传统与当代共通的视觉形式。第一次看到杨文学的画,素不相知相闻,但通过这位画家的实践,让我看到这种转向的可能性,和对当代中国画形式美的生发和端倪。一位持静寂心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画家的创作,同样在审美上使人心悦诚服。马喆观后记之
——著名美术评论家马喆先生
杨文学:1945年生,自幼受芥子园影响学习传统山水,师从沈阳四老之一的齐瑞麟先生,深受李可染、刘永明及日本、俄罗斯绘画影响,擅长中国画、油画,风格独具。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有多篇论文发表。作品分别被宋庆龄基金会、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文联出版集团等机构收藏。其作品参加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深受海内外赞誉。作品先后被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海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其成就被载入《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国粹博览》《当代中国画家精品集》等辞书。
艺韵高深 大美不言
——关于杨文学的绘画艺术
杨文学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实力派的彩墨画大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创造了个性鲜明的独特风格。他的绘画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在水墨、彩墨、油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其作品个性鲜明,色彩浑厚,立意清新,蔚为大观。
杨文学精通青绿山水,对唐宋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青绿山水有着较深体认,并对其进行了现代的转换,他将青绿着色用在风景绘画中,充满了质朴清新的意趣和自然真实的生活情致,完成了传统笔墨向现代题材的转换。
在“外师造化”的过程中,杨文学陶冶灵性,领悟画道,消化传统,寻求新法,逐渐解决了传统绘画技巧的难题,突破了传统笔墨与写生结合的难关,把自己的学养、情思外化成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逐渐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取向。
任何艺术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任何艺术的美都不局限于生活。作为画家,他的艺术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炽热的爱国、爱生活的赤子之心驱策着杨文学,他的艺术中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杨文学自小生活在东北乡村,长白山大兴安岭和童年的生活是他记忆深处一块永远美好温润的领地,1963年-1968年他又曾在长白山、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戍边的军旅生活长达5年之久,狂风大雪的吹袭,零下50度的严寒,连空气都好像被冻住一样,空旷,寂寞,孤独,这样的生活在他看来 “如山泉一样清冽甘甜”,让他的心灵和艺术变得更加宁静和圣洁。
(杨文学《游击队之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杨文学在融合中西画法之长的基础上加以完美结合,创造了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他的彩墨风景画融入西方的色彩,技法丰富多变。他长期进行写生,使其画面丰富多彩,趣味淳厚又幽深。黑格尔说:“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作出来的”。
杨文学很多的作品就是这样成功的,他用心感悟时代,在平凡的景象中感受高深的大美,善于把真实的景观进行取舍,再重新构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旧梦——记鄂温克族狩猎人的生活)
杨文学的绘画强调感悟与体验,他摸索到了中西审美的融合点,题材是中国式的,但造型、色彩、构图却往往是西方的,他的某些作品很像油画,然而他的画却又很“中国化” ,似曾相识,却又陌生,既远古,又很现代。
(旧梦——记鄂温克族狩猎人的生活)
他注重色彩与光的表现力,水、墨、色在宣纸上的晕化与交融,形成透明与不透明的重叠,构成光与色的融合。彩墨落在宣纸上,立即溶解、淡化,追求浓郁感,在色中掺墨,墨底上压色或同时在纸背面加托重色,竭力使颜色渗透入流动性极强的生宣纸,从而保持了厚实感。
(冬梦系列)
(冬梦系列)
(冬梦系列)
(冬梦系列)
再看他所画的《大兴安岭的冬天》有一种真实的现场感,仿佛回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大自然当中。那盖满雪的黑土地,幽鸣的泉水,都好像就在身边,触手可摸。他用色与墨拥抱了时代,拥抱了自然,这就是东西方绘画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杨文学的艺术成就。
(辽宁沈阳城市风光)
(辽宁沈阳城市风光)
(辽宁沈阳城市风光)
(辽宁沈阳城市风光)
杨文学的审美意趣丰富多彩,他笔下有彩墨、油画,也有传统画,但他的作品很少一挥而成,不作寥寥几笔的简单化处理,大部分作品要经过严格的构思与推敲,在追求意境的前提下,将画面深入描写,深入刻画,这透露出一个画家严谨的创作态度。
他的画面洋溢着宁静、自然、安详,他的作品色调优雅,造型隽美,想象丰富,令人振奋,过目难以忘怀。
杨文学在文字上也有一定擅长,画家擅长文字正是绘画创作不可缺少的因素,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有更多具有时代性的作品陆续面世,我衷心祝愿杨文学先生的绘画艺术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单国强)
抽象系列
彩墨系列
传统系列
油画系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贾又福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