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家教(8)——《白居易篇》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朝诗坛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仅是流传至今的诗歌,就有3000首之多,其中《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成为传世名篇。那么,提倡以诗歌来反映现实生活的白居易,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白居易故居

    据相关的史料记载,58岁那年,白居易老年得子。当时的白居易可谓欣喜若狂,赋诗一首,以示庆贺。谁料天不佑善人,不到3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就不幸夭折了。伤心欲绝的白居易为此忍不住又赋诗一首。在诗歌中,他提到了一句话,叫做“于今又作邓攸身”。邓攸是西晋时代的一个名人,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在一次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侄子,而将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的独生子。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邓攸一般被视为侄儿们的保护神。白居易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想向世人表明,从今以后,他要把在自己独生儿子身上没有完全施展出来的家庭教育施加到其他晚辈身上。而他所运用的载体主要是诗歌。

    在《遇物感兴因示子弟》中,原文是这样的,“圣择狂夫言,俗信老人语。我有老狂词,听之吾语汝。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寄言处世者,不可苦刚强。龟性愚且善,鸠心钝无恶。人贱拾支床,鹘欺擒暖脚。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彼固罹祸难,此未免忧患。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不唯鞭其后,亦要轭其先。”
  

    白居易在写给自己晚辈的这首诗里,语重心长地寄语处世者,不可苦刚强。当长辈的,有的时候难免会遇到自视甚高的晚辈,在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或者当长辈的不妨告诉晚辈,从时间的角度加以考量,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你之所以能够自视甚高,是因为你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别人的肩膀。而从空间的角度加以考量,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更有能者在前头。你在这一个空间,在此地,有自视甚高的资本,并不意味着你在彼地也有自视甚高的资格。因而,一定要怀着一颗谦逊的心来为人处事。
  

   

           

              身闲心无事,白日为我长。我若未忘世,虽闲心亦忙。

                 世若未忘我,虽退身难藏。我今异于是,身世交相忘。

 

    白居易把立身处世分为刚和柔,在他看来太刚太柔都不利于立身处世,立身处世的要义就是居中,不能偏执一端。可以说这也是白居易为官40余年,历经官场凶险、风云变幻之后的人生经验。
  

    这首诗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就是要教育自己的晚辈做一个得体的人。古往今来,凡是成功的施教者往往都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得体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得体的人也有不同的体现。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提出了两种得体的标准:一种是所谓儒家的标准,一种是所谓道家的标准。
  

    儒家的标准,就是诗中所说的,“上遵周孔训”。在符合儒家的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榜样应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谢安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位。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所以当时朝廷的一些高级官员都纷纷举荐他出来做官。但是他审时度势,认为还不合时宜,就婉言谢绝了,而是与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及孙绰等人,整天遨游于会稽山阴之东,做到没有做官的时候独善其身。后来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响应了别人的号召,出来做官。先是在大将军桓温的手下做了一个幕僚,后来当桓温露出他的本来面目,起兵反叛东晋朝廷的时候,谢安又想方设法平定了桓温的这次叛乱。可以说,在谢安的身上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是白居易在70高龄时,总结一生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子孙的一首诗。晚年的白居易,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的“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白居易去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曾经写过一首诗来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在后人看来,这句话可以改为“家教智慧传千古,一度思君一豁然!” (张志君)

            
               附: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鉴赏: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唐宣宗是说,对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没有办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长叹罢了。这里运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接下来的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白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0)

相关推荐

  • 白居易:如果古代有网络,最有可能成为网红的诗人

    即便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白居易在中唐时期就已经火的不得了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自述:"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 ...

  • 向古人学家教(1)——《孔子篇》 

                          春节就要过去了,新学期即将开始,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家长又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的教育当中去.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 ...

  • 向古人学家教(2)——《孟子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伟大的人物.孟子名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372年,与孔子相差大约100年.孟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丧父,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儒,多得力于母亲的教育.& ...

  • 向古人学家教(3)——《刘向篇》

        刘向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本名更生,字子政.他精通儒家经学和道家方术之学,由他编著的<别录>一书,成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有3位优秀的儿子,最 ...

  • 向古人学家教(4)——《诸葛亮篇》

                    一提到诸葛亮,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耳熟能详的,由于包括但不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诸葛亮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简直就成了神一样的存在.实际上诸 ...

  • 向古人学家教(5)——《马援篇》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最终因功被封为新息侯,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得到了后人的敬仰 ...

  • 向古人学家教(6)——《嵇康篇》

                    嵇康是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与阮籍等人并称为竹林七贤.一生蔑视权贵.放浪形骸的嵇康,最终因为得罪了官员钟会,被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嵇康在 ...

  • 向古人学家教(7)——《刘邦篇》

                   提起刘邦,人们更多地会想到他是开创了西汉200多年基业的充满了传奇的一代帝王,可是,抛开刘邦的帝王身份,作为父亲的刘邦又是什么样的呢?当他面对自己儿子的时候,他又会有怎样 ...

  • 百家讲坛 · 向古人学家教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子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由于孔子一直努力读书,他的学问也越来越渊博.尽管孔子对 ...

  • 学篆刻,这篇秘笈就够了

    篆刻的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它们不但左右着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的美感,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一.布排印文 布排印文,是章法中一种根据印的形状,将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