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家教(8)——《白居易篇》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朝诗坛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仅是流传至今的诗歌,就有3000首之多,其中《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成为传世名篇。那么,提倡以诗歌来反映现实生活的白居易,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白居易故居
据相关的史料记载,58岁那年,白居易老年得子。当时的白居易可谓欣喜若狂,赋诗一首,以示庆贺。谁料天不佑善人,不到3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就不幸夭折了。伤心欲绝的白居易为此忍不住又赋诗一首。在诗歌中,他提到了一句话,叫做“于今又作邓攸身”。邓攸是西晋时代的一个名人,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在一次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侄子,而将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的独生子。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邓攸一般被视为侄儿们的保护神。白居易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想向世人表明,从今以后,他要把在自己独生儿子身上没有完全施展出来的家庭教育施加到其他晚辈身上。而他所运用的载体主要是诗歌。
在《遇物感兴因示子弟》中,原文是这样的,“圣择狂夫言,俗信老人语。我有老狂词,听之吾语汝。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寄言处世者,不可苦刚强。龟性愚且善,鸠心钝无恶。人贱拾支床,鹘欺擒暖脚。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彼固罹祸难,此未免忧患。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不唯鞭其后,亦要轭其先。”
白居易在写给自己晚辈的这首诗里,语重心长地寄语处世者,不可苦刚强。当长辈的,有的时候难免会遇到自视甚高的晚辈,在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或者当长辈的不妨告诉晚辈,从时间的角度加以考量,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你之所以能够自视甚高,是因为你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别人的肩膀。而从空间的角度加以考量,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更有能者在前头。你在这一个空间,在此地,有自视甚高的资本,并不意味着你在彼地也有自视甚高的资格。因而,一定要怀着一颗谦逊的心来为人处事。
身闲心无事,白日为我长。我若未忘世,虽闲心亦忙。
世若未忘我,虽退身难藏。我今异于是,身世交相忘。
白居易把立身处世分为刚和柔,在他看来太刚太柔都不利于立身处世,立身处世的要义就是居中,不能偏执一端。可以说这也是白居易为官40余年,历经官场凶险、风云变幻之后的人生经验。
这首诗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就是要教育自己的晚辈做一个得体的人。古往今来,凡是成功的施教者往往都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得体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得体的人也有不同的体现。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提出了两种得体的标准:一种是所谓儒家的标准,一种是所谓道家的标准。
儒家的标准,就是诗中所说的,“上遵周孔训”。在符合儒家的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榜样应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谢安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位。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所以当时朝廷的一些高级官员都纷纷举荐他出来做官。但是他审时度势,认为还不合时宜,就婉言谢绝了,而是与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及孙绰等人,整天遨游于会稽山阴之东,做到没有做官的时候独善其身。后来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响应了别人的号召,出来做官。先是在大将军桓温的手下做了一个幕僚,后来当桓温露出他的本来面目,起兵反叛东晋朝廷的时候,谢安又想方设法平定了桓温的这次叛乱。可以说,在谢安的身上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是白居易在70高龄时,总结一生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子孙的一首诗。晚年的白居易,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的“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白居易去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曾经写过一首诗来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在后人看来,这句话可以改为“家教智慧传千古,一度思君一豁然!” (张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