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七章
道君无形章\理想国章
第一段: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第二段: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三段: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17章
题解:太上是老子的理想国,太上之君是理想国的国君,但这是不显形的道君,或者说顺世人俗语假名道君。老子后来被称为太上老君,是教化主,是哲学之王。老子总是提供一面镜子,照出世人的“现实”。妙是一面镜子,代表未固化、无边际,照出世人的心是固化的、有边际的徼心。
愚是一面镜子,代表纯朴真性,照出世人的智所包含的巧智、机心。太上之国是一面镜子,代表无忧无虑、不治而不乱的道治世界,照出尘世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的丑态。有了这面太上的镜子,人间的醜陋显露无余。
宗师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道治国,第二等是仁义国,第三等是威权国,第四等是暴乱国。尧舜之世是仁义国,桀纣幽厉之世是暴乱国,二者之间是威权国。太上之世那是在远古。《庄经·天地篇》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万民一际平等,君王如树杪随风飘扬,万民如野鹿自由吃草。每个人的行为都端正无邪,但不知道这叫做“义”;每个人的内心充满慈爱,却不知这叫做“仁”。他人有难,人人都会傻乎乎的自动伸出援助之手,不知道这是赐人恩德。这样的美好事迹遍地都是,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因为他们的美德没有人去记载,也没有流传下来。美德有人记载,留下痕迹,说明世道已经无道久矣。
译文:
远古存在最上等的理想国,
万民不知道有国君存在。
后来出现了仁义国,
万民会称赞他们的国君,
这已经是次一等的国度。
在后来出现威权国,
万民害怕他们的国君,
国君也害怕万民,
这是再次一等的国度。
最后出现暴乱国,
国君无道,残虐万民,
万民终于起来暴动,
驱赶无道残虐的国君。
对于至德之世的美好往事,
未证悟的修道士对此将信将疑,
未修道的世人对此完全不信。
因为那是久远以前的时代,
太上之世道君一言不发,
遵循不言之教,无为之事的教法。
成就一切功业,
万民却感觉不到道君的存在,
以为一切都是自己成就。
文本分歧:
“不知有之”,王弼本作“下之有之”,此据吴澄本、明太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