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跟兵器相关的故事
刀、斤、戈、矛、弓、矢等部首字中,刀和斤除了作为兵器之外还有日用工具的意思,戈、矛、弓、矢则是专门的兵器部字了。
刀部字在说文中有66个,有的就是酷烈的刑罚,比如刵、劓、刖等字,割耳朵,割鼻子,割腿。还有用刀做的动作,割、劈、剥、删、刮、刷、剜、剪、刻、剖等,专门用来表示武器的倒是不多,但是这些字有都可以用于武器发挥作用是,比如陈咬金的三板斧:劈脑袋,小鬼剔牙,掏耳朵。
斤,是平斤,就是锛子,一般也用作工具(这个部的字,具体可见本公众号《斤部字》2016年11月28日),斤字在汉字中有时候用作声符,有时候用作义符,用作声符的字:近、忻、芹等字,都是作为形声字的声符的,不表示意义,所以跟斧子锛子都没有关系。
戈部字,说文有26个,常用的字不是很多,战、戏、或、武、戮、戕、戉、戚、我,其中,戉、戚、我、戍、戊戌等字曾经在《我伐成戊戌戍戎戉》2017年1月9号写过了,不再赘述。这些字当中,武字,容易写作,字形是这样变化的:
从小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字本来是个上下结构的字,戈的第三笔归到上面去了。所以,武字虽然从戈,但是戈的一个变体,需要澄清方能记住。
要说跟兵器相关的故事,在矛、弓、矢中比较丰富。
矛部字不多,加上矛,总共四个字,还都不怎么常用。矛能够流传下来,除了张飞的丈八蛇矛,应该就是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原文如下: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跟弓相关的故事:杯弓蛇影、鸟尽弓藏、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比较好玩,如果求男主的心理阴影面积,可以学科整合一下了,故事最早出现在《晋书·乐广传》中,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后来应劭的《风俗通义》里面也有记载,故事稍微复杂了一些。
惊弓之鸟见于小学语文教材。
鸟尽弓藏,揭露了人性中最本质的那一面,司马迁也是看透了这个世界,才写下那般犀利的句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警醒人们给人家做事的时候,不要太过了,总有被踢开的那一天,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个人,被人家作为工具使用过,那也不错,起码证明还是个可用的工具吧。
跟“矢”相关的一个故事,也揭示了人性残忍奸诈的一面。
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屡立战功,但是到年老之时,受到奸人陷害,离开赵国跑到了魏国,赵王派人去看廉颇是否还有可用的价值,结果派去的差人受贿,回去之后,跟赵王汇报,跟廉颇在一起坐了一会,又能吃又能拉,一会功夫“三遗矢”。听了谗言之后,终于未能起用,最后又不得已到了楚国,最后终老于寿春,就是今天安徽寿县(豆腐宴很出名)。这里的“三遗矢”,矢是个通假字,估计司马迁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嫌“屎”不雅,所以就用这个字替代了。包括今天海南岛有一种野菜叫鸡屎藤,当地老百姓就写作这样,但是在植物学中学名写作鸡矢藤。
读历史,知兴替,明事理,古往今来,象廉颇这样被奸人误了的人并不少,其实,对于个人,只不过是赋闲在家比较安逸,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失去这么一员猛将,并非什么好事吧。后来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哀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也在凭吊自己的身世吧。
本文写得仓促,只是资料搜集和观点表达。没有用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