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基础知识之(五)散曲
转自:七月流火的博客
元曲基础知识之五:散曲
一、散曲的来源
兴起于唐代而在两宋高度发展的词,到南宋末年因文人远离社会现实,片面追求形式美而导致路越走越窄。而此时,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调,经过数百年发展后,吸收了许多著名的南北名歌和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同时又借鉴了辽、金、蒙古的北方乐曲,形成了一种明显有南北之分的诗歌形式,在南方成为南曲,在中原和北方一带成为北曲,合称散曲。南曲渊源虽然比较早,但是流行却很晚,正式由文人填写的南散曲到元代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至于通常讲的散曲,主要指北散曲,它比元杂剧出现还要早。而标志着一个时代文学的元曲,也主要是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就开始发展的北散曲。
二、散曲的形式
最初的散曲,仅指一些单片的小令,但由于小令所能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感情都比较有限,便吸收了宋代大曲和唱赚(流行于南宋的一种说唱艺术,因与赚鼓板有因,故称唱赚)的一些表现手法,到宫调产生后,这种形式逐渐为散曲家所接受,开始出现了比小令容量更大的、更为复杂的套数。
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散曲与诗词在音乐形式、结构形式、声韵形式上有着不同的格律要求。
首先表现在音乐形式方面,散曲为演唱而写作歌词,自然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散曲属于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宫调,即音乐的调式。从理论上讲共有84个宫调,而实际使用的南北曲一般只有9个宫调。每个宫调又领着若干个曲牌。作曲家根据不同的曲牌填入相应的歌词。而近体诗和词却无这一特点。近体诗和词讲究平仄,散曲也讲究平仄,而散曲有时还要求平声辨别阴阳,仄声分上去。例如周德清在《作词十法·阴阳》一节中举了一个例子:《点绛唇》首句韵脚用“黄”字不协,用 “荒”字就协,这是因为“荒字属阴,黄字属阳”。
其次,在结构形式方面,散曲基本分为两大类,小令和套数。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是一首独立的小曲,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词中的小令一样。有的曲牌习惯上连填两次,如词中的双调,而其后半部分成为“幺”。小令中常见的变体有带过曲和重头。把三两支宫调相同、音律能协和连唱的小令连在一起(最多只能三曲),这种形式称为“带过曲”。带过曲的组合有一定规律,必须内容衔接、节奏和谐、浑然一体;以北曲为盛,有约20多种。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如乔吉的《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忆别》:
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
清水天水笺,白雁云烟字。(以上《雁儿落》)
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
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
寻思,谈笑十年事。
嗟咨,风流两鬓丝。(以上《德胜令》)
带过曲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带过曲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某一曲牌常带某一曲牌,它们一般押同一个韵部的字。带过曲与重头或么篇不同,后者是同一曲牌的重复。带过曲之间通常空一格。
常见的带过曲有: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或《采茶歌》,双调《水仙子带折桂令》,双调《雁儿落带德胜令》,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中吕《快活三带朝天子》,中吕《喜春来带普天乐》,中吕《齐天乐带红衫儿》等。
重头是指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吟咏一组事物的小令,例如马致远题潇湘八景的八支《寿阳曲》。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双调]寿阳曲· 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 ·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双调]寿阳曲 ·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吕。两三行海门料去。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双调]寿阳曲 ·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乍别。泛檐光小舟一叶。结末了洞庭秋月。像章城故人来也。
套数又叫套曲,它吸收了宋大曲与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按一定规律编排在一起。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的两三曲,多的不限制。套数编排时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两支小曲开头,用煞调或尾声结束。套数必须一韵到底,它标调的方式是以宫调和第一支曲的曲牌作为调名。例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以(庆宣和)(夜行船)(落梅风)(乔木查)(风入松)(拨不断)(离亭宴煞)等小令按照规律排在一起组成套曲。
《双调.夜行船.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休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拔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恐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不休歇。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
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曲的另一形式特征是加衬字,即除了曲牌规定的正字以外,可以在句首、句中根据需要加入一些不拘音律的衬字。衬字往往使曲文更加生动、准确,或造成作者希望的特殊效果,衬字的使用对严谨的曲律也是一种相对的补偿;不过衬字不得用于句尾。一般来说衬字于套数中用的较多,小令中用的少或不用。例如前面马致远题潇湘八景的八支《寿阳曲》中有八个字的句子就有衬字(寿阳曲格式:三,三,七;七,七)。
又比如说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本是一个七字句的句式,加了很多衬字,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诗有诗韵,词韵由诗韵合并而成,而曲则有专用的韵部。元代时,北方的语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曲家们便开始按照当时的语音押韵,不过南方地区较多地保留了古音,保存了入声,所以南曲的用韵较接近近体诗韵,与北曲不尽相同。曲的韵部与诗、词的韵部各不相同,用韵方法也有不同,主要有两点:赘韵和重韵。曲中用韵本来就很密,有些作曲家还嫌不足,在不需要用韵的地方也用了韵,叫做赘韵。赘韵发展到每句都用韵后,有的人又开始在句中用了韵,叫做暗韵。赘韵和暗韵相结合达到一句两韵的,叫做短柱。重韵就是同一字在一首曲或一套曲中不止一次地被用作韵脚。这在诗词中是忌讳的,而在曲中却无所谓忌讳。
三、散曲的忌讳常识
要写散曲首先须明白散曲的一些忌讳常识,才能在写作中得心应手,不至于贻笑大方。曲的本质是合乐,它包含曲辞、曲乐和曲唱,只有弄明白这三者的关系,才可以正确理解曲的格律、曲的美。
1.元曲创作要懂得音律的适用场合,对于曲学家,这不仅不是误区,而恰恰相反。为曲填词有专业者和非专业者。有上述错误认识的,是因为绝大多数散曲爱者把曲作为类似诗词来填写而产生的。曲与诗词不同的是,要大体遵照曲的制法来填辞。有人用[商调山坡羊]来写贺曲,就是不明此调的乐理而犯的常识错误。[商调山坡羊]]属于悲伤之曲,不可用来写愉悦的感情。专业者填辞首先必须搞明白曲牌的乐理声情。《中原音韵》论作词十法前,首论音律。周德清说:“凡作乐府,切忌有伤音律,且如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音乐歌之,虽字有舛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大抵先要明腔,后要识谱,审其音而作之,庶无劣调之失。”
2.元曲创作须讲究现实生活的使用范围。而这范围关键是在于度的把握。太雅的是词,太俗就是顺口溜,如何把握这个“度”,在语言上的比喻词的翡翠玲珑, 委婉含蓄,而在曲中又要明快直白如皓月当空。这就要求元曲应该俗雅共赏。例如:在某些场合,曲不适合用,而更适合于诗词。
3.南曲和北曲雷同,并不是所有曲牌都可以做小令。要根据其音乐的独立性、前贤填词之习惯而定,具体须查阅有关工具书。南曲小令常用的调子,原调51种,集曲52种,待考者4种,计107种。在《南词定律》共有1342调,小令所用者不到十分之一,而常用者仅25调。所谓原调,是指沈璟《南九宫十三调》中原有的调子;所谓集曲,是对原调曲而言,是指在音乐上能够相互衔接的曲的句子连缀而成。
4.“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用之词曲,较他音独低,用之宾白,又较他音独高。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于幽静之词,不利于发扬之曲;即幽静之词,亦宜偶用、间用,切忌一句之中连用二三四字。盖曲到上声字,不求低而自低,不低则此字唱不出口。如十数字高而忽有一字低,亦觉抑扬有致;若重复数字皆低,则不特无音,且无曲矣。至于发扬之曲,每到吃紧关头,即当用阴字,而易以阳字尚不发调,况为上声之极细者乎?予尝谓物有雌雄,字亦有雌雄。平去入三声以及阴字,乃字与声之雄飞者也;上声与阳字,乃字与声之雌伏者也。此理不明,难于制曲。初学填词者,每犯抑扬倒置之病,其故何居?正为上声之字入曲低,而入白反高耳。词人之能度曲者,世间颇少。”(李渔《闲情偶寄》)
5.南曲与北曲平仄用韵皆不同,创作时必须辨别,不能混用。欲辨南北曲之别,首先必须弄清曲的定义。曲的本质是合乐之文体,它和音乐结合,由歌唱者歌唱才能构成完整有意义的曲,所以说曲包括三个部分,曲辞、曲乐和曲唱。古今很多人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三者混为一谈。把三者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讨论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还必须细辨三者之间的之区别。只有细辨三者各自的特点才能理清曲的创作、谱曲、歌唱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格律上来讲,曲分为律曲和非律曲。俚歌、民歌、山歌、小曲,小调等为非律曲;元杂剧、北散曲、南戏之南曲、传奇之南曲为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