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街旧巷
在清江浦区,藏着一老街,怎么说是“藏”呢,因为它的周边都是大路,占地又太小,穿这街巷的人并不多,这儿是清江浦古城典型的市井街区。是位于城中心而“闹中取静”的地方,如不刻意去寻易被忽略,这就是目前市区仅存的一个都天庙街区了,你是否来过呢?若没,就陪我去逛个老街,寻下古意吧。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老街,不论老街的大与小,繁华与衰落,它们都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缩影,文化的沉淀。年少时经常去逛东、西大街,而被改造后就很少去了,孩时的记忆里好像没有都天庙街。
现在都天庙街区已成为清江浦区最后一个老街区了(原东长街、西长街、越河街、牛行街等老街早已不存),在这方圆不到两公里的弹丸之地,一条条逼仄曲折的小巷将现代的喧嚣和古老的沉静分隔开来,这里有很多弥漫着历史气息的院落,有很多还保留着老巷名的小巷在述说着过往故事。
如果你第一次来这穿小巷是很容易迷路的,有的巷短,有的又很长,且不直,让你一眼望不到头,站在巷的这头却不知可以通到哪,只有走出才会发现原来是通到这里的呀。放几张穿出小巷的照片,反之也可当入口哦。
还是先逛都天庙街吧,从东大街西首向南100米左右就到了,都天庙街以一座道观“都天庙”而得名。都天庙是清江浦历史最为久远的一座道教寺庙,供奉的是都天大帝。据咸丰《清河县志》载,乾隆年间建都天庙,嘉庆十八年(1838)重修。相传该庙是为纪念都天大帝张巡所建。现今的都天庙已经不是以往的都天庙了,用现代材料技术模仿制造的古式建筑,在周边旧民宅的映衬下,没有那么沧桑感,且有点冷清,无昔日的香火气。
从都天庙再向南,就到大众剧场了,始建于1950年的大众剧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每天依然可以听到悠悠扬扬的戏曲声。每天下午有淮剧演出,演员基本是当地淮剧爱好者,观众多为老年淮剧迷,少有年轻人的身影。
从大众剧场继续向南,沿着文渠向东就是周信芳故居了。位于文渠古虹桥边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小院落,这里就是名闻全国乃至世界的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出生地。周信芳祖籍浙江慈溪。他的父亲周慰堂随戏班子流落淮阴。后来周慰堂与许氏结婚,定居于虹桥附近毗卢庵东侧小屋。1895年1月14日,周信芳出生于此。
提到毗卢庵,这是附近另一处宗教建筑,现已经迁移到路南不远处,庵门很窄,只能容一人而入,此庵不知建于何时,不知有何故事,走进有点像民居。
周信芳故居出右转再向北进入都天庙街前巷,巷内有一排古朴的清代风格小瓦建筑,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故居了。郎静山1892年生于清江浦,祖籍浙江兰溪游埠镇里郎村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用相机作画的艺术大师,郎静山创立的“仿中国画、写意抒情和师古之法”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
从郎静山的故居出来好奇地进了斜对面一院内,见男主人正在修剪石榴树,便随其夫人进屋参观,方知他家祖传针灸,姓孙,待修剪完毕聊天,孙介绍说,原巷内仅住三姓人家,吴,郎,孙三家府邸。孙家系清带官宦所置府邸,后由子孙世代继承居住,并在东大街东门经营“新茂酱园”。现存最古的物件就是院子这扇门了,房屋是落地用原砖瓦重盖的,细看门顶砖雕确古。
据传其北面的文会庵曾是孙家家庙,不知真假,文会庵的香火还挺旺。据说此庵建于明朝,是市区古刹之一,庵堂的主体建筑山门殿、过殿、大殿、玉佛殿、厢房等与周边民居杂处一起。大殿有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贝叶梵音唤回苦海梦中人。
另外隐在都天庙后街的进彩巷原有150多米长,现尚存100米。在路的尽头,则是陈白尘童年读书的地方。后来人们记住这条巷子,是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戏剧家、小说家——陈白尘。陈白尘对于讽刺喜剧有着独到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陈白尘的故居为清代建筑,可惜已被拆除。
都天庙街的小巷里曾走过小小年纪的郎静山、周信芳、陈白尘啊。
这里除名人故居外,还有许多“不可移动文物”。花门楼巷12号(文渠边),中共淮盐特委旧址(相当于今天的淮安市委办公地), 是淮阴城里最早的党组织所在地遗迹。当年淮阴城里地下党都在这里秘密开过会。陈白尘回忆中提到,他任共青团淮盐特委秘书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刚到清江城东门就被抓了。另花门楼巷边还有老染坊,砖墙门楼,雕出旧时岁月风采。当年染布都用植物,用板蓝根染蓝布,用桑树皮染褐色布,用苜蓿草染红布,让肌肤与自然亲近。
街巷四通八达,伸向幽深的去处。踏进小巷,静幽如梦,仿若跨进史册,踏入岁月之河。老巷子的名字也很有趣,或许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一路走过,看这街巷的名子:虹桥里、五福里、进彩巷、张仙楼、花门楼、景福里、永泉巷、空心街、守府东巷……。再看都天庙街的门牌,充满了岁月感,而每扇门的背后,也都会有故事。
在一路口遇一正准备关门外出的住户,便请他开门让我进去看看,于是住户推开一扇铁皮包着的木门,穿过过道有个院子。住户介绍说,这里当初是四合院,张国泰张老板家大院,他当年在运河上做瓷器生意,做得很大,南来北往做生意的谁都知道,这房屋至少应该有两百年了。原来屋顶上雕有龙凤,后被破坏掉了。
随着时光流逝,老街区的古风旧貌在慢慢消失,青砖青瓦、飞檐翘脊的传统建筑,如今大多被红砖垒墙、水泥涂面的居民自建房所取代。时间以一种凝滞的状态在这里无声流淌,提醒着老街昔日的繁华与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