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究竟有文字吗?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摩尔根划分野蛮和文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这个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和一般被采用的。

摩尔根按照这个标准,谈到希腊人的时候,认为“文明之出现,在亚细亚的希腊人中可以说始于荷马诗篇的写成,时在公元前850年左右;在欧洲的希腊人中始于希西阿德诗篇的写成,为时约晚一个世纪”。

一、古代仓颉造字的传说

根据这个大家公认的标准,夏朝是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是野蛮时代还是文明时代,有没有文字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了。上面提到的对夏朝社会性质的不同看法,虽然有的是根据有没有铁的冶炼和使用,但主要的还是根据它有没有文字。

根据我国的传说,夏以前很早就出现了文字。《周易》云:“上古结绳而治。”这里所说的上古,指传说的伏羲、神农之前。

孔安国《尚书序》云: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

我国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苍颉创造的文字。《世本》云:“沮诵、苍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或云:“黄帝之时,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矣。苍颉作书,苍颉作文字。”以后各书,凡谈到文字创始人,几乎都本《世本》,认为是苍颉。最有权威的司马迁的《史记》和许慎的《说文解字》也不例外。但对苍颉其人和生时各书记述却有不同。有说他是黄帝史官,有说他是“古之王也”。

有说他在伏羲之前,有说他在神农、黄帝之间,有说他在炎帝之世,还有说他“生于禅通纪”。这些当然都很难考证,也很难确信。

苍颉属于夏朝以前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是一个部落首领或有作为的人,则是近于史实的。按照一般规律,文字应该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经过一定的发展而成为进入文明时代(即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由此看来,苍颉创造文字的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苍颉创造文字的传说是可信的,那么夏朝有文字也就没有问题了。

但是,有人对苍颉创造文字的传说,并不那么相信,特别在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后,便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了。

二、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吗?

殷墟甲骨文,最早的也只能在盘庚迁殷之后,现在已发现的皆为武丁及其以后的甲骨卜辞,尚未发现和确认武丁以前至盘庚的甲骨卜辞。如果认为殷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那么在此以前亦即在武丁或盘庚以前就没有文字了,夏朝就更谈不上文字了。

没有文字的社会,又怎么能说是文明社会呢?我国进入文明,也就要以殷墟甲骨文划线了,也就是说从商朝武丁时、最多盘庚时,才开始的。这是很难使人接受的,也不符合我国历史的发展。

对于殷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文字的说法,很多学者已经提出异议,而且从考古材料看,也愈来愈站不住脚了。

徐旭生说:

“任何文字的起源全是经很长的时期由劳动人民逐渐创造的,除了抄袭或改造别民族文字的办法,绝不会一下子跳出来的。所以,凡古代文字起源的历史全是极模糊的,无法解决的。但是像郭沫若、徐中舒诸位先生夏代未必有文字的看法,我确未能同意。……我觉得甲骨文中已经有属于形声的文字,可是用文字作声符不是很原始的现象,所以在它以前应有相当长的历史。”

陈梦家说:

“汉字和甲骨文作比较,尽管经过了三千年的演变,然而基本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汉字在武丁时代已经大致定型了。我们假设汉字是从武丁以前500年开始的……可能在成汤或较前乃汉字发生的时期。”

唐兰说:

“过去有些人把甲骨文当作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十分错误的。甲骨文已是形声文字,属于近古期,很多古代的象形文字已经变得像符号了,并且有了很多错别字。现在见到了大汶口陶器文字,是属于远古期的意符文字,我国文字的历史更完整了。”

又说:

“意符文字的数目不会太多,在我国估计不过一两千字。……假借声音来表达语言的文字,就是意符文字。在古代,这种意符文字大概要用一两千年。最后,生产发展了,人事复杂了,才出现形声文字。”

三、夏代有文字的证据

《商周考古》云:“商代的甲骨文和早于甲骨文而又与它同一系统的早商陶文,已超越了文字创造的原始阶段。在这些文字出现以前,中国的汉字显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在商代以前,中国应该已有了文字。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在陶器上已经出现接近文字的刻划符号。从文字演进的顺序来看,中国最早的文字产生在仰韶文化与商代之间;而处于这个年代范围的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自然已跨入有文字的历史阶段了。”

夏朝有文字已不再停留于根据文字发展规律的推论上了,已为考古材料所证明。根据考古材料,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类似文字的记号或象形文字。

在夏文化“二里头的陶器,如大口尊等,口内发现有20多种刻划符号,特别像升、心、案、田、勿、予等,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了”,“1960年在偃师二里头夏文化晚期第三段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件刻有父字的黑陶纺轮。

此字与甲骨文中的父字非常相似,或即'羌’字。可见,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

夏朝有文字,已不是什么看法问题,而是事实了。这反过来也印证了我国有关文字的古代传说,不是凭空或后人捏造的,而是有根据的,虽然在某些具体方面存在模糊或失实的地方,但总的看来是可信的。

夏朝有文字,即便是比较原始的文字,也就具备了进入文明时代的条件,而进入文明了。夏朝大概已用文字记事。《尚书》中的《夏书》难道都是后来追记的吗?即便是追记的,难道就没有任何文字根据吗?在《左传》庄公八年、僖公二十七年、文公七年、襄公四年、五年、二十三年、昭公十四年和《国语》中的周语、晋语都曾多次引用《夏书》。

引用的内容,有不少又与《尚书》中的《夏书》的内容不同,这说明除了《尚书》中的《夏书》,还存在着没被《尚书》收录的《夏书》。没被《尚书》收录的《夏书》,也与被《尚书》收录的《夏书》一样,即便是后人追记的,也应是有据的,甚至是有文字根据的。

夏朝已进入文明时代即进入阶级社会,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对此,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史学家虽然不了解什么是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但也是有所认识和察觉的。

他们不仅把夏朝归之为“三王”时期,与以前的“五帝”、“三皇”时期相区别,而且有些论述也是很切实际的。

《礼记》中所谓“大道”、“大同”谓传说时代的“五帝”时期,所谓“小康”是指“三王”时期的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的时候。孔子在这里虽然加进了自己的很多想象,把原始社会理想化了,却也道出了作为原始社会的“大道”和阶级社会““三王”时期的区别,即便在“三王”时期的“小康”的时候,也远不如“大道”的时代。

《庄子·天地》也记有伯成子高对禹讲的一段话,曰:“昔尧治天也,不赏而民勤,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这里的“德”,就是原始社会的秩序,“刑”就是阶级社会的秩序,德衰刑立,也反映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了。

(正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