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解读:它究竟孤独在哪?

“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有人说百年孤独的开头是神来之笔,直到第三次看完才发现的确是完美的开头。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是在大学毕业后工作闲暇中用了一周时间勉强看完,里面名字实在是乱而重复,我当时对作者想表达的孤独完全没理解,只能感受个人和这个家族的命运有点悲惨,可非要说刻骨铭心的孤独确实没有过多的感受。

第二次再读已经是多年以后,当时这本书被炒得沸沸扬扬、好评如潮,想想自已多年前也拜读过,是自己太浅薄没看出其中宏大还是因为当时人生阅历太少,于是用了两周时间重新慢慢细读。这一次发现了开篇的过人之处,也发现了这本书是如此庞大。300多页读完后仿佛真的像过了一个世纪,不禁闭上眼去思考里面的具体某个人物,某个事件代表什么,又该如何去评价?

阿玛兰妲报复的也许是嫉妒和欲望,害怕的也许是虚无和失去;奥雷里亚诺抗争的也许是愤怒和无力,逃避的也许是真相和恐惧;布恩迪亚家族上演的也许是重复的宿命,传达的也许是集体的绝望;当我合上书时知道里面还有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我还会再次把它翻开。

第三次翻开百年孤独是因为去年无意读了一本拉丁美洲的历史,发现很多历史事件和内容跟百年孤独里提到的很相似,原以为只是一本魔幻类的小说,原来里面穿插了一段美国和英国人殖民拉丁美洲100多年的残酷历史。于是细读了作者马尔克斯的成长经历,重新梳理了书中的人物关系图,再次拜读起来。此时呈现在我面前的已经不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或是家族的荣辱兴衰,那是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从殖民者对古老文明的践踏,到印第安人被屠杀殆尽;从反抗侵略的第一枪,到镇压起义的无数枪;从家庭的穷困潦倒,到家园的破败不堪;从某个人坎坷的一生,到某些人悲惨的一世;从哥伦比亚到整个拉丁美洲;从很久以前到很久以后;剥削只是换了形式,压迫只是换了说法,呐喊变得无力,而抗争都归于徒劳。重复的结局在这片土地轮番上演,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宿命是注定的,想要将其连根拔起挫骨扬灰,需要的唯有一场飓风。一场不需要审判,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同情也不必权衡利弊的飓风。它只负责一件事,那就是尽情摧毁一切包括孤独本身。

百年孤独到底孤独在哪里?是孤独在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发明创造中,还是孤独在乌尔苏拉辛勤的操劳中;是孤独在阿玛兰妲的黑色纱巾中,还是孤独在丽贝卡冰冷的房间中;是孤独在蕾梅黛丝的长明灯中,还是孤独在费尔南达的女王梦中;是孤独在奥雷里亚诺的抗争中,还是孤独在梅尔吉德斯的预言中;把书读了一遍又一遍,问题问了一个又一个,固执地寻求那个可以醍醐灌顶的标准答案。

从个人的孤独,理解到家族的孤独,甚至感受到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最后却突然发现,孤独的真的只有他们么,此刻的人们呢?真的存在标准答案么,标准答案又真的标准吗?我们一生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