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眼儿插钥匙,打一歇后语 | 说说北京的俏皮话
北京话的一大特点是幽默,因此离不开诙谐幽默的俏皮话。俏皮话不是北京人发明的,但北京人把俏皮话运用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
什么叫无所不在?就是生活中眼面前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变为俏皮话,而且生动诙谐,逗人发笑。
俏皮话,其实就是歇后语,有人认为二者有所区别,但您细琢磨,区别不大。所谓歇后语是把要说的话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垫话”,打比方或隐语;后一部分是词义的解释,也可以省略,让人意会或猜测。因为前部分的说得诙谐幽默,所以人们才叫它俏皮话。
通常俏皮话一定要“歇后”,也就是说,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在后面,比如:“屎壳郎进花园——不是这里的虫儿”,“屎壳郎进花园”在前,“不是这里的虫儿”在后,但这句话要说的是“不是这里的虫儿”。
俏皮话不见得都俏皮,引人发笑,但一定要耐人寻味,让人有琢磨它、猜测品赏它的兴趣,比如:
门头沟的骆驼——倒霉(煤)
被窝里打拳——你算第几把手儿
肚脐眼儿插钥匙——开心
麻子不是麻子——坑人
俏皮话构成样式很多,但最常见的是以下四种:
一、前半部分是比喻,后半部分是结论。如: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大腿上把脉——瞎摸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儿
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儿
老妈儿抱孩子——人家的
二、利用前边的谐音,换一个角度来解释,产生诙谐的效果,如:
嗑瓜子嗑出来个臭虫——什么人儿(仁儿)都有
断了弦儿的琵琶——没法谈(弹)了
三九天的冻豆腐——没法办(拌)
饭馆里的菜——老吵(炒)着
三、前边设置一个情境(词语),后边进行出人意料的解释,体现其俏皮的味道,如:
锅盖上画了个鼻子——好大的脸
狗带嚼子——胡勒
胡萝卜就酒——嘎嘣脆
瞎子磨刀——快了
四、利用前半部分的多音字和同义词,后半部分巧妙地接话茬儿,产生诙谐效果,如:
姓何的嫁给姓郑的—— 正合适(郑何氏)
巧儿他爸打巧儿他妈——巧儿极(急)了
一些俏皮话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地被人们熟知,于是去掉了后半句,保留了前半句,或者保留了后半句,去掉了前半句,演变为北京土话。
如:“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保留了“天桥的把式”,人们也知道是指“光说不练”。“二郎神缝皮袄——神聊。”去了后半句,只说“二郎神缝皮袄”,人们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神聊”。
类似的还有:“牛蹄子两半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上了八宝山”、“狗撵八泡屎”、“满嘴跑舌头”、“肝儿颤”、“胯骨轴儿上的亲戚”、“拐着弯儿的朋友”、“房上的兽儿”、“卢沟桥的狮子”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产生一些新的俏皮话,而且有点儿像谜语,如: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草莓(没);草地上有群羊,狼来了——杨梅(羊没)。
(本文摘自《北京话》,图片为李滨声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