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影响经济了吗?几种可能的路径
【经岚观察】17066
环保影响经济了吗?几种可能的路径
——当前环境经济形势的几点思考(之十)
文/李志青
有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者众,而有关当前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会否波及经济增长,也存在诸多争议。一般而言,这些研究与争议的核心都在于环境保护的开展对经济增长究竟是有利还是不利?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因为环境保护在当下是一项重要国策,如果说环境保护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那背后会产生了逻辑上的困境,既然不利于经济增长,那这项国策本身的合理性就值得质疑了。另则,假如说环境保护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这在长期或许成立,而在短期却只是一个不可能的“假说”,即很多企业在环保风暴下的确受到了冲击。因此,对于当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这个话题,学术界较难发出声音,同时,限于数据的缺乏,也无法开展论证和研究。
在笔者看来,尽管我们目前无法对这个话题做出精准的判断,但至少,我们可以梳理出环境保护影响经济主要的几个潜在路径,然后在获得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再来看看这些路径下,当前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
我们看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论假设,一是内生性,二是外生性。通常情况下,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内生性的,也就是环境保护本身是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因此,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实已经暗含在经济增长本身的诉求中,这也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本义所在。正因为环境保护的需要就是派生于经济增长自身,所以,一般意义上,环境保护在大尺度的宏观周期上不会与经济增长阶段错配;
除了内生性的假设外,环境与经济之间也存在外生性关系的可能,也就是环境保护是一股源自其他因素冲击下形成的外生力量,譬如对生态环境的特殊偏好、特大环境灾难的发生等等,此时,环境保护对经济的影响就体现为一种外力,改变了经济增长的现有状态,此时,环境保护就有可能在周期上与经济增长是错配的(并非绝对,但错配的概率较大)。
上述两种前提下,环保对经济的影响路径主要有三种可能。
第一,数量意义上的;
经济有规模之分,其实环保也有规模上的差异,如果仅就保护环境而言,其实人类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但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其实是从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算起的,其原因很简单,在大规模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挑战下,必须以大规模的环境保护才能加以应对。环境保护的规模,俗称“环保力度”,对经济增长显然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规模代表着广度和深度,譬如环保的标准,过犹不及,都会让市场主体承受不同的成本压力;
第二,结构意义上的;
环境保护的结构是指采取怎样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一般地,我们将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分为三类,分别是命令控制型、环境经济型和环保宣教型。不同的环保政策构成在经济层面上产生的影响在于,它们通过各自的方式产生经济上的激励,作用于不同类型的污染排放行为,总体上,其影响路径与第一种类型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会引导经济行为的变化;
第三,制度意义上的;
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有一个可能的途径,那就是环保制度,制度有别于具体政策的地方在于,制度是对政策的规制力量,具体到环保上,环保的力度和政策结构都应取决于背后的制度,无论是在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中,还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个制度的根本内涵其实都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适应各自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政府市场关系,在较长的时期内,这个关系应该是较为稳定的,不是随时反复的。
因而,体现在制度层面上,环保对经济的影响在于确定和维护制度的一贯性和稳定性,并给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创造稳定的预期。也就是说,即便某一项环境保护的政策可能会对企业的短期经营造成损失,但只要环保政策背后的制度体系是可预期的,是连贯和稳定的,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和选择。反之,失去制度层面上的稳定性,环保政策损害的就不是市场主体的成本,而是信心了。
回到刚才的前提假设,事实上,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只要环境保护能够内生于经济增长的需要,那么,无论是在量上、结构上还是制度上,最终都会实现环境经济之间的平衡。反之,如果市场经济不够完善,那么环境保护就完全有可能会外生于经济增长。此时,我们就要警惕,环境保护是否在力度、结构上,以及在制度上,或超越、或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需要,而无论是“超越”还是“落后”,此时的环境保护显然都会不利于经济增长。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