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下的确已少有人侍爱毛笔书札了。这是无可奈何之事,亦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罢。
我以为,一个现代书法家,其笔墨即是其语言。而落实于生活中之书家言语,便不应只是“展览体”一种而已,还当别有“日用体”,如书信、文札、牌匾(古之榜书也)体等等。
如此,方见得该书家之丰富,其笔墨之立体化。若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读者,一律以其“展览体”应付之,或折而就之,则不免如领导人回家来,在妻儿面前亦讲官话,拉架子,则可笑极了。只是,书人以“展览体”作手札字,一般看者并不易觉出其别扭罢了。若从书法发展变化及历史分化规律看,我们早已出离了书写体势之浑沌期,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即有“八体”、“六体”之实用分体说,与相关书迹见存。倒是今日的书家,越来越“专业”于一种“展览体”了,反而失去了如古代书家的多能与其笔墨言语之丰赡性。而“展览体”作手札书,不特在手笔书写,生理与心理机制方面是非自然的。在纸面上的点画结构,亦势必难臻和谐,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故我以为,人平时之书写参展,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无论用一种书体以应乎万变,还是因适用而能出以异体(这需要特别的修养与训练),作为一种特别的审美语境与展览、交流环境,从理论上,我们不得不分而论之,深以究之耳…这是救当代书法“唯展览效果是求”之弊,和开发书人手笔觉思的有益思考,当然也是汉字书写文化传承之需要。手札就是亲笔书信,是传承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实用性文体。历朝历代的文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人格修为、艺术修养和创造精神为手札这个文体积蓄了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今人们已经极少使用书信进行交流的信息化时代,手札作为一种书法作品,仍在为一些有传统文化修养的文人所使用,也为一些书家的书法创作所利用。但是,就目前一般情况看,在书家圈内对手札文化的传承,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是逐渐改变了手札这种文体的实用性质。作者写一幅手札作品,首先不是用于真实的人际交流,而仅作为一种雅事来把玩。这样的手札往往在内容上脱离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脱离作者在现实中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尤其是缺少了那种触动心灵的快感和伤痛,缺失了坦露思想和情怀的真实内容。从手札的传承来看,这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遗失。其二是忽视了手札作者作为手札文化主体的意识。蕴含在手札中的文化内涵,其实是手札作者人格和学养、精神和性情的外化,缺少了手札作者独特的个人品质,手札的文化品格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手札作者的人格修为、知识修养和精神培育的缺失是手札文化传承问题的根本所在。其三是缺乏手札文字的古汉语语境与现代汉语语境的衔接与转换。在当今时代,应该有一种文言与现代汉语二者结合派生出的既简洁、含蓄、富有诗性又贴近现代语境的新的手札语言。而当下一般的手札语言,或者是古语的套搬,或者是现代白话的直录,或者是不文不白的杂揉。这是手札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为了使当今的手札书法较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使手札这种艺术形式在新的文化背景得以传承和发展,我以为我们应该努力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在创作手札书法作品时,要坚持几个原则。其一是宜真不宜假,即写真正实用的手札,不要为创作书法作品而编造假书信。其二是宜实不宜虚,就是要实话实说,要与交流对象(受信人)坦诚交流,要坦露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性情,不要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其三是宜雅不宜俗,就是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结合点上寻找符合手札文化特征的高雅表述语言和方式,不要用未经锤炼的白话,也不要照搬文言古语。其四是宜活不宜死,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立足于时代精神和书法的发展与探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尽可能使手札有新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风貌。手札是内容与形式结合最为紧密的文体,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而进行的一种自然而质朴的书写,它最忌讳的就是设计和制作,如果过分讲究形式感,就会对手札的人文精神造成损害,这一点是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