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信息不对称

从来就不存在“信息对称”这回事……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
所有的暴利、欺诈、不平等交易都源于——信息不对称。如果一旦实现信息对称……”
这种话不用听完,就知道说这话的一定是位理想主义者。但现实是——无论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信息对称”
道理也很简单,任何一个外行都不可能比业内人士对该领域了解得更深入、更彻底。你不可能比一个拾荒者更了解附近几个小区的垃圾桶分布,也不可能比出租司机更熟悉全市公厕的位置,更不可能找到比黄牛还多的各种一手票源。
同理,你不可能比一位茶农更了解茶的种植、采摘与加工;也不可能比专业领品师更深谙开汤品鉴的奥妙。
那么“如果实现了信息平等”呢?——那这种平等将消弭掉这个行业或领域,或者说这个领域里剩下的信息量尚不足以支撑它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系统。
当所有人都具备呼吸能力时,呼吸不可能成为一个行业。但如果深化下去,细化为某个领域特殊的呼吸方式,如朗诵、演唱时的呼吸、某项运动的呼吸,则有可能成为一个精准的行业。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连呼吸机都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生意。而它们成立的基础都是“信息不对称”。
既然不对称是一种必然,那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这种不对称去创造正面价值与意义,而不是拘泥于陈腐的是非争辩。
如何让不对等创造正面价值?
信息不对称意味着存在某种认知落差,而这种落差所导致的那种势能是产生价值的根本。就好比地势落差导致了瀑布的产生,而我们要的或者是飞流直下的壮丽之美,要么是用这种势能去发电,而不会想要去消弭这种落差。
甚至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你还会去刻意拉大这种落差。
所以回到茶上来,那价值空间的扩展不应该是让消费者去学习种茶、制茶等内容,而是要一门深入的去提升种茶、制茶的技术与认知高度,以扩大落差。
当无须解释便能借由感受震撼到消费者,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说明书。
至此还要先说回到消费端。其实无论上游还是下游,生产端还是消费端,人们总认为这种信息不对称是自前向后的。但现实情况是,消费端之于上游,之于生产端,也存在这一种信息不对称,——对味觉审美追求的不对称。
松茸虽产自青藏高原,但最会吃松茸、最能吃出好的人却在巴黎、东京、上海;海参做得最好的不在沿海,而是内陆的济南、北京。因为海参最好的味道出自泡发的干货,且过程复杂。舍得下这般功夫的一定是那帮好吃、会吃的人。而这帮人,——在消费端。
说回到茶,那些图味求佳的极致之人也大都不在产区:陆羽、赵佶、苏轼、卢仝、朱权、袁枚、文震亨,再加上个鲁迅、唐鲁孙,都在消费端。
当代茶叶消费端的再次成熟,应该也是以出现这样一批会喝会品、追求极致的人为标志的。
那时,在这批人的带领影响下,消费端会形成以“泡得好,品得懂”为风尚。好茶自然也就有了实至名归的价值,也必将导致更大市场需求的产生。
还是在那时,消费端的开汤品鉴理论技术也将成为与产区种茶制茶理论技术相映成辉的双星,交相呼应,——两种相互独立的且各自具有信息优势的理论体系就此实现了相得益彰。
两种信息不对称,最终以这样一种形式实现互补、相互促进。这才是茶行业的正确方向。
各专其擅,优势互补,更可能创造共赢的局面~~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开汤哲学:茶作为载体

空山物语:不读茶书

抱歉,你对我的领域一无所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