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明:弹子石崽儿的野趣三


弹子石崽儿的野趣三
文/王辉明

屋后门外,坡脚有块坝子,不大,刚好可放两张凉板。

夏夜,银河流淌过暗蓝的天空,我们坐在凉板上,摇着蒲扇,在习习晚风中,听父亲讲故事。父亲只读过扫盲班,初小程度,但喜欢听书看戏,看了就记住了,可以整本整本一字不差地背着讲下来。

母亲永远是他最忠实的听众。一个故事听过很多遍了,还是认真听。

九里山前摆战场,
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
好似虞姬别霸王。
父亲是唱出来的,特别是最后一句,韵味拖得很长,腔调悲壮苍凉,星光辉映下,小山坡上的树木也为之黯然。
但是,他接下来讲的,不是《水浒传》鲁智深听到这山谣,买酒喝醉打山门的故事,而是直接讲诗中的内容,楚汉相争:
韩信把楚霸王逼到江边,他人瘦身轻,夜晚乘着牛皮风筝,飞上云端,吹起低沉的尺八洞箫。阵地四围的战士应和着箫声,用哀腔唱楚人的歌:谁人不想自己的家乡,哪个不念自己的爹娘……夜夜楚歌,唱散了楚霸王八千子弟兵的心。
父亲每讲至此,总不忘告诫我们,在家可以吹笛子,不能吹箫,箫声凄凉,只适合独自在庙里吹。
而我,由此还知道了风筝,并且认定风筝就是古代一个叫韩信的人发明的。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中学的同学顺桥,他住在洋房子左边那一幢底楼第一家。当年他在读重庆师大,从学校回来,就会来我家,约我去郊外散步。
看到小山坡上有人放风筝,他说:重庆话中保留了一些古音,比如风筝,重庆人读出来是“风灯”,把筝读成灯,就是古音。
顺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闲聊的一句话,至今仍犹在耳,他却离开我们好多年了,只怨天妒英才!
坝子左边有条路出去,过小石桥,上走洋房子,下走劳动村。
右边是上小山坡的路。小山坡有一边是壁立的陡坎,坎下是劳动村。陡坎依山坡地势逐渐升高,低的地方一人多高,高的地方七八米。陡坎边有条路,路边种着夹竹桃,枝条交叉编织,几年就长成一道暗绿的篱笆墙。
那时,就因为这道陡坎,把相邻的建设村和劳动村分开了,虽然都是裕华厂的家属区,因为地缘,自然形成了坎上坎下互不往来,小山坡专属建设村。
小山坡不高,但站在山坡顶上,可以看到坡脚参差错落黑压压一片一片的屋顶,鱼鳞一样的屋瓦;越过这些屋脊,可以望到窍角沱中学的干打垒教学楼彩旗猎猎;甚至可以远眺东方塗山上三块巨石擎天,西边夕阳下波光粼粼长江浩荡。如果是雨后初霁,天空一碧如洗,你忽然感觉那些瓦屋顶仿佛是一望无涯的黑色海洋,房子间冒出的树梢绿荫,犹如翡翠的岛屿。
山坡上杂乱地长着构树和桉树,坡脚长着几株苦楝树,还有一株泡桐树。泡桐树和桉树是父亲栽的,苦楝树是我栽的,构树野生野长。
山坡顶却是光秃秃的。坡下人家打防空洞倒的土石,把坡顶又堆高了两三米,早已经踩平顺了,正是放风筝的好地方。
开了春,就可以放风筝了。父亲说,春天地气朝上,睡觉就不能睡在地上了。父辈当年生活艰辛,行走于遂宁、射洪、蓬溪一带,是在地上睡过的。
他还讲了一个测验的方法:春天,土里插根空竹管,竹管上放匹鸡毛,鸡毛会漂浮起来,说明地气朝上了。
是否属实,我没试。但我知道,春天的风是一顺风,平时的风,方向凌乱。
放风筝,首先必须得有风筝。儿时放的风筝,全是自己动手做。
做风筝当时叫扎风筝。方法很简单。找几块干篾条做骨架,这个过程就叫扎。
现在的娃儿动手能力堪忧,学校专门开手工课想弥补,本来是好事,却又被升学压力挤得名存实亡。当年的娃儿,不用手工课训练,学校不开课,自己也会做。
风筝的骨架要竹青那一面,剔刮得厚薄恰到好处,既有韧性又轻巧。我的风筝,都是父亲帮我剔的篾条。新鲜竹儿水份多,重了,不好用。纺织厂有用坏了的篾篓子,抽一根下来。这种篾块轻则轻矣,却又太干,易脆,得用水浸泡后再加工,柔韧性就好一些。
先剖成韭菜叶粗细,再把竹黄和竹青剖开,慢慢剔刮打磨。
剔好篾条,用线绳十字交叉绑扎固定好。三横一竖,像一个大大的王字,只是上面那一横长,下面那一横短,中间一竖上下稍微出一点头。这就是风筝的骨架了。
然后糊纸,有时熬点麦面浆糊,有时就用煮得软糯粘乎的白米饭。纸张的要求是薄韧皮实,记得有一种绵纸和油纸都是上好的做风筝的纸。绵纸轻并且柔韧无比,油纸虽然稍硬一点,却油浸浸的半透明,很好看。这两种纸我家都没有,就用大字本的纸,纸小了,撕几张下来,粘成一张。大字本的纸脆,飞不了几次,就在风中被撕得体无完肤。
自己做的风筝,形状很简单,身体像两个连在一起的矩形,上大下小。
最后是粘尾巴。尾巴是长是短,全在于能否调节风筝的平衡。尾巴长了,增加了重量,不容易起飞。尾巴短了,头就显重,失去了平衡,风筝左右倒栽冲。
风筝糊好,就开始安斗线。斗线是一截短线,拴在那一竖的篾条上,一头拴在最上面那一横出头的地方,一头拴在腰部。牵起中间偏上一点,与中间那一竖篾条形成一个接近直角的斜三角形,那一点就是系风筝线的地方。这一点选择是否正确,决定了风筝能否正常起飞。角度大了,风筝飞不起来;角度小了,风大时风筝直冲冲地上去,可能飞过头顶,最后会从身后往下栽。
至于放风筝的线,选择的原则是轻细结实,当时最爱用的是缝纫机线,我们叫机器线。那个时候的机器线,线上打得有蜡,一卷线中间有个木滚。
有的人还用毛笔蘸墨,在风筝上画眼睛嘴巴,这就算很有点艺术品味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到屋后的山坡顶试放了。坡顶地方窄,没有足够的距离跑步牵引风筝起飞,只能全凭风力。试飞几次,把斗线位置调好,把尾巴的长短定好,这才可以正式放飞。
借到了一阵风,风筝终于飞起来了,心情也随之飞上了天空,一群人兴高采烈,欢喜得蹦蹦跳跳,又是拍手又是叫喊的。
风筝在空中飘浮久了,担心风筝饿,就开始给风筝送饭,把一小片纸撕成圆形,中间撕个小孔,再撕开一条口,挂在风筝线上,“饭”就在风中顺着线往上滑走,一直走到风筝的嘴巴前。
风筝像鱼一样在天空飘浮着,看似十分宁静,但它的命运就像天气一样不可测。风大了,会把线吹断,风筝不知飘落向何方;风突然停了,风筝也会失凭坠落。顺着方向去寻找,多半是挂在横空而过的电线上,或者挂在树梢上,或者落在屋顶上,掏不下来了。
还有就是被何四儿一家人突然跑出来把线扯断。
屋后山坡是棺山坡,却只剩下个残坡,嵌在三排平房间。三排房子如三角形的三条边,不同方位,看到的山坡不一样。
坎下劳动村那边,后门阳沟外,山坡只是一道敷了三合土壁立的陡坎,仰头望也只能望到崖坎边的那排夹竹桃。
山坡后面也挖断了,却没敷三合土,坡下劳动巷几户人家,仿佛与世隔绝一样僻静。大门长年面对陡峭的山崖、嶙峋的土石、参差的朽棺。倘有家景不昌盛或多灾多病,就怨修房挖山敞了坟茔,孤魂野鬼出来作祟,就在门上钉一面镜子,照妖驱邪。多年后,重走这条巷子,那些门窗已经腐朽了,门上镜子还在。
我家在坎上,站后门外看,山坡平缓。
顺桥来了,不想去郊外散步时,我们就慢慢踱到坡顶,沐浴天风,闲望四野,远聊天南地北,近说脚下山坡。
说小山坡,就会说到在山坡上放风筝,当然,也会说到何四儿。那次有关人性善恶的讨论,也因何四儿而起。我说,在山坡上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他的种种劣行。有人说他们那家人几兄妹一个样,天生的。
顺桥说,人之初,究竟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了几千年,仍然没有定论。只要有人,争论还将持续下去,结论或将永远没有。
如今,山坡虽残存,斯人却已逝,年轮中烙印着我们谈话的树,早被伐绝,曾经对善恶的讨论,不会有结局了。
何四儿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只是喜欢恶作剧而已。他家在劳动村住,不属于我们建设村,但是,他们一家人经常来小山坡捣乱。
何四儿的父亲死得早,母亲一人拉扯七个娃儿,顾到吃就算好的了,哪里还顾得过来管教。七个娃儿整天在外野生野长,打架角捩(小孩儿间争吵),偷鸡摸狗,或者干些对己无益又惹人恨的恶作剧。并且,只要有一个人动手,就全家七个娃儿,男男女女齐上阵。
何四儿排行老四,当时有十多岁了,是七个娃儿中最讨嫌的一个。在小山坡放风筝的,几乎都有过风筝线遭何四儿扯断的经历。
激起了共愤后,年纪稍大一点,身体壮实一点的,就召集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何四儿一家。只要何四儿他们来扯断风筝线,发一声呼叫,十多个人把三条路口都堵死,围拢了喊一声“打”,打得何四儿落荒而逃。平静一段时间后,也许是忘了痛,何四儿又开始作恶。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仍然有时防不胜防。
渐渐,我们发觉了一个秘密。
夏秋之际,小山坡上的构树结果,枝上挂着的浆果,绽出的丝丝果肉鲜红如血,甜美多汁,逗引了很多昆虫来吸食,绿头苍蝇吸食后,可以像蜜蜂一样停在空中。
何四儿一家人多,估计经常吃不饱,何四儿就爱来摘果子充饥。有人驱赶,白天他不来,晚上来,一个人骑在树桠上,慢慢摘吃。
附近住家的人,都知道小山坡以前是棺山坡乱葬岗,虽然房子陆续修建,坟墓挖得差不多了,但仍然经常看到有朽烂的棺材、裸露的白骨,还偶尔看见绿莹莹的鬼火。泥巴颜色的鬼蚱蜢更是随处可见,野猫神出鬼没,彻夜婴儿般啼号。胆子再大的人,夜晚上山都提心吊胆。最大那棵构树又在半山腰一座大坟前。坟已经空了,石板砌的穴还在。我们叫深基洞。
那天晚上,算准了何四儿会来摘吃构树果,隔壁的大程先就躲在墓穴中。等到天黑尽了,何四儿果然来了,利索地骑在树上,开始品尝浆果。
大程突然把手电打开,从自己的下巴往上照。何四儿听到墓穴里有点响动,低头一看,吓得“哇”地大叫一声,从树上跌落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去。幸好有夹竹桃篱笆墙挡住,不然他就滚到陡坎下面去了。
何四儿爬起来,头也不回,仓皇逃窜。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到小山坡上来了,还招呼他家那几个娃儿都不准到小山坡来。
小山坡从此安宁,风筝又飘了起来,一直飘着,飘在我的心空。
作者近照及简介:

王辉明,1953年生人,长年居住在重庆南岸区弹子石。曾在《重庆日报》《重庆现代工人报》《南山风》《火花》《重庆工人作品选》《山西青年》等报刊发表作品。

(0)

相关推荐

  • 教师下水文:放风筝

    (图片源自网络) 教 师 下 水 文 题在前面:孩子们在写作,眼看着手头的事儿都处理干净,闲来无事,借着讲台上的电脑就以同题很快码了一篇文字出来.完了,读给孩子们听,没想到掌声之余居然还给我挑刺.好吧 ...

  • 东方时评丨放风筝不可太任性

    作者:张国栋 来源:东方网 选稿:郁婷苈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正是放 风筝 的好时节,然而风筝逼停高铁,风筝线割伤路人等消息也是不断出现.(4月6日央视新闻) ...

  • 【广东】徐叶晗《放风筝》指导教师:周恩伟

    放风筝 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国际部 六年级 徐叶晗 窗外繁星点点,楼中零零稀稀的灯光忽闪忽烁.翻阅老相册,轻轻拂去薄薄的灰尘,一张白边照片映入眼帘,那是一只精致的大雁风筝. 这是我自己做的一只风筝. 我用 ...

  • 放风筝记

    在广州时,去河边散步看见大爷们在珠江边放风筝,便很想去公园里放风筝. 直到夏天结束,风筝也没放成. 一月初,在湖边看见有小孩在放风筝,于是又动了心思. 可惜,因为行程有变,所以风筝还是没有放成. 直到 ...

  • 【广东】张希然《​放风筝》指导教师:刘曼

    放风筝 东华小学三年级 张希然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广场上热闹非凡,成了风筝的乐园. 天空中的风筝各式各样,小鱼在天上游来游去,巨龙在天上飞翔,蛇在天上爬来爬去.我的风筝是 三角形的,是彩色的.我一手 ...

  • 【陕西】雷皓同《放风筝》指导老师:刘亚

    放风筝 高新六小三年级 雷皓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阳光明媚,一群小孩子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碧绿的草地上放风筝. 小刚和明明正在放燕子风筝.小刚举着风筝皱 ...

  • 我的那只风筝

    春风起,拾旧忆,望了又望,心头的那只风筝又重新回归了天际. 想当年,在家中找几根竹条子,用小刀刮得细细薄薄的,再从枕头下翻出保存了许久的电光纸,红的绿的方的圆的,用喝剩下的粥当浆糊,东拼西凑,奇思妙想 ...

  • 【江苏】刘辰《​踏青》指导老师:孙雯

    踏青 聚亨路小学二年级 刘辰 清明节到了,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又是踏青的好时节.我们一家决定去中华海棠园踏青. 一进门,海棠园里花红柳绿,春色满园,到处都是春的气息.我们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着春天的景色 ...

  • 【广东】李博瀚《放风筝》指导老师:黄秀红

    放风筝 东华小学四年级 李博瀚 脑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在那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和小伙伴相约在田野,一起趁东风放纸鸢. 那真是风和日丽的一天,蔚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悠闲地飘着.碧绿的草坪好像无边无际的绿 ...

  • 王辉明:弹子石崽儿的野趣二

    弹子石崽儿的野趣二 文/王辉明   有段时间,社会上忽然兴起了钓鱼热.钓鱼的人多了,鱼塘也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市区堰塘少,有人甚至租了学校的游泳池来养鱼.一个小凼凼,几百斤鱼倒下去,挤匝密匝,水浑如汤, ...

  • 王辉明:弹子石崽儿的野趣一

    弹子石崽儿的野趣一 文/王辉明 南岸以前是郊区,过弹子石到海棠溪的马路两边就是连绵起伏的田野,随处可见农舍.菜园.溪流.竹林.堰塘.麦地.稻田.捉黄鳝,粘蜻蜓,逗搭儿,放风筝,钓野鱼,刷河䱗,捉螺蛳, ...

  • 王辉明:弹子石崽儿的野蛮游戏

    弹子石崽儿的野蛮游戏 文/王辉明 少年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游戏. "藏猫儿"曾是童年最普遍.也最有惊喜的游戏.男孩女孩一大群一起玩,着一人蒙住双眼,其他人发一声喊,便四散各处,自己家 ...

  • 王辉明:弹子石曾经历过村战

    弹子石曾经历过村战                  文/王辉明   傍晚,洗了澡,一身淡淡的留兰香味,靸着木板鞋,走在门前石板路上,啪哒啪哒啪哒,很跩. 木板鞋我们叫它板板鞋.有点像木屐,鞋底却无齿 ...

  • 王辉明:​弹子石曾经的菜市场

    弹子石曾经的菜市场               文/王辉明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弹子石大佛段的人只要一说柿子沟,就知道是在说菜市场.菜市场就是杮子沟,杮子沟就是菜市场. 身边的菜市虽微不足道 ...

  • 王辉明:​弹子石的长江五月五

    弹子石的长江五月五 文/王辉明 长江五月五,108轮渡被征服. 这是当年庆新村的老牙讲长江翻船开头念的两句.108是渡轮编的号码,就是翻沉那艘船.老牙好多人都认识,这名字很奇怪,人更有意思,一口俏皮话 ...

  • 王辉明:​弹子石烧煤逸事

    弹子石烧煤逸事 文/王辉明 裸 奔 不上涂山挖野煤,就想方设法寻些其他可烧之物. 用铁钎子插路边的桉树叶,跟着骡子堡运煤的牛拉车扫漏撒的煤,到大佛寺江边鹅卵石滩淘水柴,去纺织厂庆新后门的煤渣堆捡煤碳花 ...

  • 王辉明:三残桥的故事(9)尾声|小说

    王辉明:三残桥的故事(8)建桥始末|中篇小说 文/王辉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田爪爪在杮子沟谈完事情,又耽搁了一阵. 曹老板热情,叫他坐下来,"新泡好的茶,喝几口再走嘛."闲谈 ...

  • 王辉明:三残桥的故事(8)建桥始末|中篇小说

    王辉明:三残桥的故事(7)雨过天晴|中篇小说 文/王辉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流落在万县街头,黄跛子在河街闲逛,看到有个老太婆在晒白米饭,觉得奇怪,就上前去问这是做的什么? 老太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