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辨: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则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弦者,为未解。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病,有灸疮者,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儿儿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括蒌桂枝汤主之。

括蒌桂枝汤方

  括萎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进一升,得汗停后服。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一服下者,止后服。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剪取妇人中裩,近隐处,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裆烧,和服如法。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一升(棉襄)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纳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 泽泻 括蒌根 蜀漆(洗去腥) 葶历(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腥)   右七味等分,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见霍乱)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0)

相关推荐

  • 金匮要略浅注-痉湿

    ​痉湿病脉证第二 (痉之为言.强也.其证颈项强急.头热足寒.目赤头摇.口噤背反.详于下文.初起不外太阳.)太阳病(病在标阳.则)发热(邪在肤表.则肤表实而)无汗.(既在标阳.不宜恶寒.而)反恶寒者.( ...

  • 热结旁流

    热结旁流 编辑整理   解英 原文: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讲解: 一个病人,这一段时间,总拉肚子,拉出的大便还完谷不化,这标志着病人身体虚寒至极,脾胃功能衰弱.若伴有发热.畏寒什么的, ...

  • 《伤寒论》113方——葛根汤

    第五十六方--葛根汤 阳明十七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先㕮咀 ...

  • 猪苓散

    猪苓散 编辑整理   解英 原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 ...

  • 《伤寒杂病论》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 ...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 ...

  • 伤寒论讲义辨厥阴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重点内容思维导图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95.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96.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 ...

  •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三)

    [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 [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 [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 ...

  •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言严)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 ...

  •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辨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 ...

  •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

    [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 [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 ...

  •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湿病脉证并治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