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m1929 七绝读《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三十七》有感 www.52shici.com 诗词吾爱网

七绝   读《黄帝内经·素问· 气厥论篇三十七》有感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体能结构是根基,
为所当为志不移;
顺应自然莫生气,
汪洋大海水一滴。

附录:读《黄帝内经·素问· 气厥论篇三十七》有感
气厥,病理名词。指气逆。《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变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即由于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于低血压或低血糖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逆所致,与“薄厥”同义。总而言之,气厥,主要是因人生气而引起的。
大家都听说过“气滞血瘀”这个名词吧?这是中医特有的名词,在情致致病上,中医有独特的看法。而西医则很少涉及于此。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能遇到不顺心的事,面对不顺,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否能看得开,淡然处之,这点很重要。好多人的病,都是气的,这种例子,我见过多了。世界上,但凡健康长寿之人,都是心胸豁达之人。为生活一点小事纠缠不清,钻牛角尖,到头来,别人做错的事,自己买单。
本文多次提到“移寒于......或者移热于......”,这里的寒和热指的是什么呢?寒,是指人体受到的寒气,滞留在体内;而热,一部分相当于西医的炎症,一部分是人体为了驱除体内的寒气而产生的热量。比如,我们淋雨受寒了,会发烧,这个热,并非是炎症,而是身体在驱除进入体内的寒气而产生的热。所以,本文在强调寒热在体内的转换过程,要客观地看待。

本文之所以说是气厥,就是讲人要做到少生气和不生气。其实,不生气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中就有一些人很爱生气,凡事总想不开,常常是为别人的错误来买单。时间长了,病就来了。为什么他的病总好不了呢?性格使然,太认真,太较真,这种性格伴随他一生,病也就伴随他一生。所以,如果有些人,病总调理不好,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爱生气。不改掉这个毛病,身体就会一直病下去。

气从何来,肝!目前正值春季,主肝,正是肝阳上亢的季节,此季节,人最容易发怒。所以,我们需要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就是“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人的身体体质本身的健康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心情”,因此,要在物质方面调整人的身体体质健康;另一方面,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作为一个人,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为人处事,大公无私,胸怀坦荡,从容不迫,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
这正是:
体能结构是根基,为所当为志不移;
顺应自然莫生气,汪洋大海水一滴。

附: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
气厥论篇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疒至)。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点评】本篇主要论证各脏器之间寒热转移所产生的疾病。·“饮一溲二”,溲:小便。·”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病名。水流肠胃,上及肺部之疾患。证见疾行时肠鸣,喘,不得平卧,两足皆肿。《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囊浆,水之病也。”王冰注:“肺藏气,肾主水,夫肺寒入肾,肾气有余则上奔于肺,故云涌水也。”《儒门事亲》卷六:“病涌水证,面黄而喘,两足皆肿,按之陷而复行,行则濯濯有声,常欲饮水,不得睡卧。”·“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惊衄(nǜ ):证名。脾移热于肝所致惊而鼻中出血之证。《素问·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王冰注:“肝藏血,又主惊,故热薄之则惊而鼻中血出。”《圣济总录》治用伏龙肝汤。·“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鬲消:病证名。鬲通膈,即膈消。因心肺郁热传化而致。主要证见心烦、膈满、消渴、多饮等。《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庢”,柔庢:痉病以颈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证,有汗出者为柔庢。·“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肠澼(pi ):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澼,(音pi 僻),便泄脓血。杨上善《太素·调阴阳》注云:“澼,音僻,泄脓血也。”·“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溺血:证名。指尿中有血。《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lóng],溺血。”又有溲血、尿血等名。溺血通常随尿排出,多无疼痛。参见溲血、尿血等。“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口糜: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尔后历代医家对此病亦有所论述。发生于小儿者,以1岁内婴儿或不满月婴儿多见,又称鹅口疮、燕口疮、白口疮、雪口。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继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虑瘕:即大肠癌。·“善食而瘦,以谓之食亦”,食亦:主要病机是由胆胃燥热所致:“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说:“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主要表现有:吃的多,容易饥饿,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干燥。治疗以养胃阴,清燥热为主。·“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传为衄蔑瞑目”,衄衊(nǜ miè) :病证名。出《素问·气厥论》。衄指鼻血,衊指汗孔出血。因热盛而迫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衊。《圣济总录·鼻衄门》:“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乃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衊。二者不同,皆热厥血溢之过也。”张景岳谓衄、衊皆指鼻出血,二者有轻重之别。《类经·疾病类》:“衄衊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衊。”参见衄血有关各条。·“故得之气厥也”,气厥:病理名词。指气逆。《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变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由于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于低血压或低血糖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逆所致,与“薄厥”同义。】

(0)

相关推荐

  • 自我康疗3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

    自我康疗3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 世界变化,气象万千.有形之象可察,无形之气神秘莫测.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玄之又玄. 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均衡,四季气候变化就会正常.循环失衡,就会 ...

  • 鼻子的病不是只和肺脏有关,而是和五脏都有关联!

    转入正题,看看老祖宗是怎么论述鼻子的毛病的: 鼻和肺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主鼻--在窍为鼻.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 ...

  • 流涕不止效验方

    ி 流涕不止效验方 <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頞(è),即鼻梁.辛頞,指鼻梁内有辛辣的感觉.经文言鼻渊之病流浊涕不止,后世将 ...

  • 鼻渊辨治趣案

    [出处] [日本]浅田宗伯<先哲医话>. [原文] 崎岙德见茂四郎者(丝割符①年寄),患鼻渊三年,诸医以为肺虚,百治无寸效.诊之,两鼻流浊涕如檐滴,脉弦紧,腹拘急.予曰:此系肝火熏灼肺部, ...

  • 木子君 七绝•韶华 www.52shici.com 诗词吾爱网

     作者:木子君    简体 繁体 韶华已去岁成空,往事何堪入梦中.莫道时光无悔意,且看落日映山红.

  • 木子君 七绝•逐绿茵 www.52shici.com 诗词吾爱网

    作者:木子君    简体 繁体 且向风中逐绿茵,随机应变四时新.行过万里红尘路,胜作居家百岁人.

  • 013、读黄帝内经素问,原文与语译,生气通天论篇第三(4)

    013、读黄帝内经素问,原文与语译,生气通天论篇第三(4)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三十七)

    [原文]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翻译]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 ...

  •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 ...

  •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痹论篇,论述的要点 一.风.寒.湿邪 论述了风.寒.湿三邪及杂合伤人,是痹病(类风湿)的主要成因.由于身体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表现.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