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训练跟不上,只有勇猛没用,不拼火器西方军队就打不过清军?

自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和西方列强军队时有交锋。许多史料记载,清军都因为武器不如人而大败。在诸如八里桥之战中,西方列强士兵受伤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而八里桥之战也被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看作清军在火器方面不思进取,导致失败的经典案例之一。很多军迷认为,抛开火器不谈,如果清军和西方军队陷入白刃战。胜利女神必然会向清军微笑,那真相又如何呢?

一、白刃战清军和西方军队对决,一定会占上风?

受武侠电视剧,还有各种书籍影响。不仅我们自己就连外国人也坚信,中国是功夫大国,人均武林高手!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比武,外国人不用枪胜利概率非常低。每年都有很多外国小青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只为学习一招半式防身。但实际上却总是不能如愿。

之所以我会将这个问题作为开篇,是想解决一个基本常识误读,那就是我国功夫博大精深,玩刀剑技术更是无人可及。所以无论在历史那个时期,西方军队想和我们比肉搏格斗,似乎都讨不到便宜。但实际上这并非真相,就拿清末的镇江保卫战,我们就能看出来,功夫大国不一定在战争中一定有优势。

镇江保卫战被恩格斯称为:“清军最有血性的一战”,这场战役中,1583名八旗军兵和2700绿营兵和数倍与自己的英军决战。英军使用军舰火炮对镇江炮台进行炮击,大多数清军在炮击中阵亡。在随后的白刃战中,清军虽然英勇。但英军到最后也只牺牲185人,虽然该数字有水分,但即便翻倍也不超过500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镇江保卫战白刃战,英军即便不开枪也能让清军伤亡惨重。

更让人沮丧的是,镇江保卫战是清中后期爆发的一场战役。参战清军是最为精锐八旗军!此时八旗军还未受鸦片毒害,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无论道光皇帝还是清军士兵,都有死战求胜的意志力,和对未知的那种敢于挑战冲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时期清军相比较此后几十年除新军外的清军,战斗力还是颇为强悍的,但他们还是败了。失败的原因不仅是恩格斯的那句:“他们英勇但不懂战术”,实际上还有其他原因。

二、白刃战取胜要素有三,纪律性只是其一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白刃战和战争中的肉搏。在很多人脑海中,白刃战就是一群人和另一群人拿刀互砍。全靠力气大不怕死根本没有技术可言,然而实际战争并非小混混街头斗殴。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白刃战取胜要素都有三条,也就是单兵素质、纪律性和战斗技巧!

我们先说单兵素质,广义的单兵素质包括士兵身体素质、武器装备情况。身体素质很好理解,除了爹妈给的身高外,肌肉还有体质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饮食塑造的。而在这两个方面,清军士兵和西方士兵差距巨大。

在西方工业革命完成后,随着生产力大幅提升,西方商品开始向全球输出,各国经济开始走上快车道。西方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改善,早在清朝乾隆时期,西方人每周至少能吃三次肉食。蛋类和牛奶也成为标配早餐,而同时期的大清子民,却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由于此时清朝总人口已经突破3亿大关!但生产力依旧低下,绝大多数人挣扎在温饱线以下。所谓:盛世勉强填饱肚子乱世饿死街头,这也成了清中期大清子民生活真实写照。

在马嘎尔尼东方见闻中,乾隆时期国人基本面黄肌瘦,和吃粗粮和蔬菜有直接关系。对农耕家庭来说,吃肉是一种奢望。尤其是最能提升体质的牛肉,当时国人根本吃不到,也不敢将耕牛杀了吃肉。因此,就身体素质方面,到清末时西方人身体素质比我们更好,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在格斗中清军士兵一对一往往不是西方士兵对手。

而在训练方面,满族人虽然尚武,以骑射立国的皇室成员也是弓马娴熟。但这并非普遍现象,在清朝统治者看来,老百姓如果各个武艺高强如果有人领头必然不好管理。所以纵观整个清朝存在期间,汉人为主的绿营军战力都十分拉跨疏于训练军纪涣散,他们存在最大价值就是给军官刷人头赚军饷。手中的刀也基本用来威胁老百姓,这样的军队毫无战斗力。

太平天国之乱爆发后,清廷曾想让绿营军镇压太平军。这些军人却被武装农民打得落花流水,有些绿营军因为长期不管理训练,刀都拿出去卖了。这也是清廷不得不重用湘军淮军的主要原因。身体素质不如人,训练也不到位,这样军队面对西方军队失败也成为必然,纵然有一腔热血也终归无用。

聊完单兵素质,我们再聊聊军队纪律性。近代西方军队纪律性很强,这和他们当年使用线列战术不无关系。线列战术被很多军迷吐槽为:“排队枪毙”,但这种战术对士兵的战时纪律要求极高。毕竟不是谁都能被枪打被炮轰不躲闪。

而且西方军队注重纪律性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上千年光辉传统。与之相比,清军更崇尚士兵个人武艺高强,在近代战争中,后者更像一群乌合之众。

最后我们聊聊战斗技巧,白刃战非常考验战斗技巧。而战斗技巧和功夫高并不划等号,战斗技巧往往更加使用,所谓招招致命。在近代军事训练中,战斗技巧会分解成一个个基本战术动作,让士兵训练熟悉。与之相比,清军缺乏这方面训练,打仗更多靠士兵自己发挥。打着打着动作变形,甚至将刀剑扔掉上手肉搏。所谓近代军队战斗技巧,清军根本不懂。一个懂一个不懂,打起来结局如何就很清楚了。白刃战胜利三大要素,清军一条都不具备,难怪不拼火器也难求一胜。

三、亡羊补牢行改革,练新军造武器,根基不变皆是徒劳

镇江保卫战打醒了清政府,也让随后改革如约而至。所谓洋务运动并非只是办工厂造枪炮,还有效仿西方军事训练内容,袁世凯张之洞新军就是全面照搬西方操练。就作战技能方面和同时代西方军队基本没有差距。

然而,对于洋务运动和所谓近代军事学,清廷始终瞧不起看不上。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口号背后都是清廷对西方文明的轻视瞧不起。一个国家如果从根本上失去学习动力,固步自封,即便照猫画虎,训练出一支战斗力颇为强悍军队,也无法改变最终衰亡的命运。

文/斜杠青年

参考资料:

1、《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2、《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兵的抗敌斗争》,张浩、马玉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