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话牛
《说文解字》释字:“牛,大牲也。”“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牛位于六畜之首,在人们心中是勤劳、善良、敦厚的形象。在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牛的文化不断被创造和书写,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谚语、诗文、绘画等作品。
十二生肖,以牛配丑。庚子年将尽,迎来辛丑年。“红花两朵插牛头,辛丑新春应属牛。祝你今春耕种好,风调雨顺庆丰收。”这是丰子恺先生在一张贺辛丑新春作品上的题诗,也是读者共同的心愿。
文 | 本刊记者 李宜杰
十二生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不仅是人们对美好愿望的寄托,更是维系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根基。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寓意,十二生肖的艺术形象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牛被赋予勤劳、财富、吉祥的寓意。按照十二生肖中“牛”的排名次序,其对应十二地支中的“丑”,而古代的“丑时”,即凌晨1时至3时,是牛反刍之时。作为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劳动力,古人认为“牛年马年好耕田”,牛年通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牛也成为勤劳忠厚、无私奉献以及财富的象征。
宋 李唐 《牧牛图》 61×63cm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牛就是先民崇拜的动物,而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在水底投入一只铁牛,以镇水患。古人出于对神农的崇拜和耕牛的依赖,便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帝王世纪》写道:“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首牛身,长于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而炎帝部落也以牛图腾来祈祷作战的胜利。勤恳温顺,任劳任怨、勇于奉献……古往今来,牛一直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农耕时代,牛就是生产力的代名词,因而在源远流长的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牛的文化不断地被创造和书写,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与牛有关的传说、诗文、谚语、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以“牛”为题材的创作很多。早在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有着“畜牧天下绕,农桑赛江南”的说法,因此,牛题材的创作出现在画像砖、画像石上。中国历代擅长牛题材的画家很多,最著名的是唐代韩滉。唐德宗贞元初年,丞相韩滉画《五牛图》,此画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据史料记载,当时韩滉任职苏州刺史,尤为重视农耕,他的绘画作品多数以农耕为题材,表现自己淡薄名利、一心向往田园朴素生活的愿望。
唐 韩滉《五牛图》
韩滉笔下的“五牛”生动传神,设色自然,用线流畅,栩栩如生地描绘五头牛的不同姿态。其中,位于中间、身朝正面的牛创作技法最为突出,运用自然的线条和透视技法勾勒出牛的筋骨轮廓,由此可见韩滉画技之精湛。赵孟頫为《五牛图》题跋:“昔梁武欲用陶弘景,弘景画二牛,一以金络首,一自放于水草之际,梁武叹其高致,不复强之,此图殆写其意云。”明代书画家李日华评价韩滉《五牛图》说:“虽着色取向,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皆以粗笔辣手取之,如吴道子佛像衣纹,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然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韩滉的弟子、唐代画家戴嵩亦擅画牛,其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代表作有《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唐朝名画录》中评价戴嵩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其技法侧重水墨晕染,运用墨色变化突显牛的骨骼轮廓。到了两宋时期,有关牛题材的绘画作品随着山水花鸟的盛行,内容也更加丰富、具体。与唐代画牛图风格有所不同的是,两宋时期的“牛”画多以风景做依托,来渲染整幅画面的田园气氛,出现了李唐《牧牛图》《乳牛图》,祁序《江山放牧图》《倒影牛图》,闫次平《四季牧牛图》,董源《夏山牧牛图》,晁补之《老子骑牛图》等颇多画家关于牛题材的创作。其中,画家祁序的作品,后世称其有“戴嵩遗风”,传世佳作有《江山放牧图》卷,此图采用北宋笔墨技法,笔力刚劲,水墨淋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童子牧牛的田园生活情景。由此可以看出,宋代以后,文人雅士善于对农耕、田园意境的描绘。元代大体上沿袭了两宋时期画牛的风格,但到了明清时期,虽保留唐代的创作技法且继承两宋的田园水墨画风,但形式上与前代略有不同,表现技法上也有所创新。如周臣《宁戚饭牛图》,在笔墨上多采用重彩画风,突破成规,注重笔墨的层次,淡墨做铺垫,加以重墨渲染。线条清晰明朗,潇洒自如。勾线填色,略有皴擦技法,使画面看起来更加丰富饱满。由此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画家对创作审美情趣的表达趋于精致,画家笔下的田园农耕水墨画呈现出恬静纯朴的韵味。
近现代以来,有关牛题材的创作,其风格相比以往有很大不同。由于20世纪初期兴起对传统中国画的改革,所以艺术家笔下的牛也出现新的变革。近代绘画在主张“取法自然、师造化”的同时,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和个性抒发,在构图形式和色彩上突破常规,艺术风格也呈多样性。此中,大写意的绘牛图不断涌现,最为突出,而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可染。
李可染 《榕树水牛》 纸本设色 69.2×46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李可染在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用绘牛的形式鼓励人们要像牛一样有着不求回报、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精神。以李可染《牧牛图》为例,其在创作中用淡墨、浓墨、渍染穿插的笔法勾勒出牛强韧的形体质感,简洁的构图精准地描绘了水牛的轮廓,画中缰绳和牛相呼应,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意味,正所谓不求工细形似,用精炼之笔勾勒出牛的神态,又通过留白技法体现整幅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徐悲鸿《牧童》
徐悲鸿主张吸收西方写实主义并融入中国水墨画当中,这从他的《牛浴图》就可以看出。他画牛时吸收了西画技巧,用写实的笔法勾勒出牛的轮廓,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增强了整体画面的韵味。他以西方写实的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融合,正如康有为的评价:“学画于法国七年,工力深造,今所示我,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与为偶。”徐悲鸿还创作了大量农耕题材的绘画作品,也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借创作之感寄寓人们要有孺子牛般的精神,宣扬刻苦勤劳之美德。
齐白石 《红衣牛背雨丝丝》 纸本设色 151.5×56.5cm 1952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15年老舍、胡絜青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
齐白石、陈少梅、胡也佛、黄胄等大家皆善画牛,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的祖先用牛图腾寄寓吉祥、美好的愿望,再到服饰、青铜器等应用装饰来表达对牛的崇敬之情,再到现代水墨画借牛形象来抒发内心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牛题材的艺术创作与现代审美意识的融合,牛题材的作品也呈现出更多的视角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