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2)
本篇要目:
**************************************
411眉山报恩寺
元至清 四川省眉山市
412醴峰观
元至民国 四川省南部县
413木门寺
明 四川省安岳县
414旋螺殿
明 四川省宜宾市
415开善寺正殿
明 四川省荥经县
416宝梵寺
明至清 四川省蓬溪县
417犍为文庙
明至清 四川省犍为县
418松格嘛呢石经城和巴格嘛呢石经墙
明至清 四川省石渠县
419隘口石坊
清 四川省珙县
420望江楼古建筑群
清 四川省成都市
**************************************
411.眉山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高丰村五组(原属罗平镇,罗平镇现已撤消),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元泰定四年(1327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增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635平方米,现存大殿面阔三间共13.65米,进深四间共13.45米,通高8.3米,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柱略有升起和侧角,柱头卷杀为倒钟形,明间栏额断面近圆形,柱础为莲瓣覆盆式。梁上有“……泰定四年……”题记。报恩寺大殿是一座典型的元代建筑,又保留了许多宋代的营造方式。充分反映了宋元时期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报恩寺旁,还有一座仿照它的结构而建的报本寺,又叫纯阳宝殿。报本寺建筑年代不详,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是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建筑。报本寺坐北朝南,占地580平方米,通高6.5米。大殿是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四穿用四柱。面阔三间,长13.6米,进深四间12米,廊深3.25米。前檐廊柱上有驼峰2朵,前檐柱高5.75米,通高9.2米,厢房面宽三间长13.5米,进深三间4.45米,廊宽1.1米,前殿面宽五间,长24.4米,进深三间5.56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殿与厢房设有走楼,还比较完好。大殿题记年号为“同治十三年(1874)”,大殿内的陈设结构跟报恩寺的非常相似。
报恩寺面阔三间,13.65米,进深三间13.45米,通高8.3米。明间面阔6.85米,檐柱高3.7米,檐高4.8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廊宽3.05米。厢房面阔三间13.45米,进深1间4.7米。大殿正中,供奉着道家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左右两侧也是一些著名的道教尊神。殿中左右两边还有两根柱子,上面各盘踞着一条飞龙。
报恩寺实际上只剩一个大殿。对比旧照,可见侧前一座遮挡视线的红砖房被拆除,地面改铺青砖,屋顶小青瓦换成庄重的筒瓦,檐角改平,屋脊整修…...完工后整体形象有相当提升。大殿的牌子换成了三清殿,殿内有道士主持宗教活动。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眉山报恩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2.醴峰观
李封观现有大殿三座(分前殿、大雄宝殿、皇娘殿),大雄宝殿中梁上题记:“大元大德十一年太岁年丁未正月丙寅”。此庙属于元代建筑,大雄宝殿为抬梁式梁架,各旋角铺作斗拱,是全省7处元代建筑之一,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李封观又名醴峰观,位于丘垭乡东北部,座落在谢家山山梁上,它建于元大德十一年,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醴峰观之由来:是因山梁有口枯井,井泉甘冽,故有醴峰之称,观以封名。又东晋成汉升国主李特之妻罗氏生长于此地,后为皇太后,住在成都,因水土不服多病,经常思念故乡,渴望饮到醴峰甘泉,虽朝廷派专人驿马送水,但终因供水不继而病笃死去。其子大成皇帝李雄为纪念母亲,将遗体运回故乡埋在此地。并将七口井全部封掉,后人将“醴峰”写成“李封”。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醴峰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3.木门寺
安岳县木门寺的寺前立有石坊,上书“东普禅林”。石亭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尸骨(公元1380-1446年)。无际禅师俗姓莫氏,讳了悟,法号无际,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人,著有《道林录》流传于世。
石坊内侧
木门寺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0公里的石鼓乡木门村的清凉山麓,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安岳县木门寺的构建十分奇特,独具匠心,它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一种罕见的古建筑群。因其亭仅两扇大门用木料制作,其它部位均为石料仿木建造,故名木门寺。
此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共5间,每间宽13.7米,进深11米,通高12米,檐高5.5米。梁上书“雍正九年”题记。檐下饰有柱头铺作及铺间斗拱。门额饰“二龙抢宝”图案,楷书“无际禅师塔亭”6字,门前有石阶三级。大殿宏伟壮丽,雄踞清凉山麓,殿中修亭,亭中建塔,巧夺天工,绝无仅有。殿内尚有两块高3.4米,宽1.2米,厚0.2米的大石碑分立左右,一为《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碑,一为《西蜀东普无际禅师塔铭》碑,刻记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甚详。
无际禅师亭背北面南,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成“介”字形,高12米,长7.8米,宽6.8米。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头、房瓦、滴水、椽子等均为石制,但从外观看却和木制毕真无异,真可谓天工开物。石亭系单檐四角攒尖式,飞檐挑角面宽6.8米,进深5.65米,通高10米,檐高3.6米,四周以斗拱撑托,空隙间以镂空雕卷叶花装饰。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顶雕刻待放的莲蕾,象征着佛家的圣洁。
亭内正中立五级八角石塔一座,高4.7米,须弥座塔基。这便是无际禅师圆寂的石塔,内葬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镜,正面阴刻无际禅师坐像。
塔顶部呈穹窿状,中心雕团花图案,内壁四周四角雕卷草斗拱12朵,每朵卷草上面圆雕禅师弟子像一尊,身披袈裟,神态各异,皆面向禅师墓塔,个个面部表情悲戚凝重。为充分显示塔亭的无比煊赫庄重、珍贵典雅,又建一木质结构的大殿将塔亭覆盖。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木门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4.旋螺殿
旋螺殿为明代所建形如旋螺的古建筑。又名文昌宫。坐落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均有培修。
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屋面铺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
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殿内槛墙有清代碑刻5通,内容多为记述历代培修旋螺殿的情况。
在殿内第一层二井口柱间抬梁上有“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殿成”题记。四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莫宗江曾对殿进行考察,在《中国营造学社》七卷一期上,撰文称该建筑“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旋螺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5.开善寺正殿
开善寺正殿位于四川省荥经县城;开善寺现仅存的正殿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正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均约14.5米,是典型的明代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八架椽屋用四柱,前后檐和山墙面均施斗拱,式样复杂,做工精细,前檐阑额上精雕刻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图案,庄重,气派,保留了早期古建风格。
国宝开善寺的价值所在,是这座古建筑本身。前出的飞檐,八朵雕花交错的斗拱,赋予了这座明朝建筑鲜明的汉代元素,正殿斑驳的墙壁上残存着典型的元代风格彩绘。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开善寺正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6.宝梵寺
宝梵寺,寺庙名称,已知的有:蓬溪宝梵寺,江陵宝梵寺,清徐宝梵寺。蓬溪宝梵寺为蓬溪敕建古刹,位于蓬溪县城西15公里的宝梵镇境内。寺始建于北宋称罗汉院。治丰元中(公元1064年)宋英宗赵暑敕赐为“宝梵寺”,意即佛中之圣,梵中之宝。宝梵寺建筑呈三进复四合院布局。在现存建筑中,除两侧廊庑改建于清代外,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均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尤其是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的大雄殿,斗拱飞檐,玲珑剔透,建筑体貌庄严静穆,堪称“明代建筑佳构”。
山门面阔三间,出檐为青砖透雕仿木垂花形,砖雕葡萄、鲜果、鲜花、动物,剔透玲珑,栩栩如生。处处突出地方特 色,体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及较高的艺术品位。山门内泥塑哼哈二将手持兵剑,威风凛凛,分列两旁。左右各设券门及钟鼓二楼。
大雄殿,斗拱飞檐,玲珑剔透,建筑体貌庄严静穆,堪称“明代建筑佳构”。 此殿为木构单檐歇山顶,三间四架椽抬梁式结构。殿成正方形,长、阔均为15.3米,通高8.5米。檐下施斗拱18朵,制作均为7铺单抄双下昂,出昂作篦齿状,昂角灵翘,昂尾直抵平椽。屋面施青瓦,砖雕龙脊,塑剑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物象。四角均为飞甍系铁马。此殿建筑历来备受各地古建专家学者赞赏,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来此考察后,认为:“宝梵寺大雄殿属'另类’明代建筑,国内少见,十分珍贵”。
大殿左右各设偏殿。东西配殿各七间,相互对称。东配殿依次为药王祠、观音殿、城隍祠。西配殿依次为纯阳祠、地藏殿、土地祠。整个寺院布局对称,错落有致。大殿均采用苏式彩绘,更使寺院古雅幽静,和谐统一。寺院内外青砖透雕,活灵活现,俯拾皆是。院内松柏参天,生气盎然。是一处游览观光、瞻仰佛教文化的新景点。
蜚声海内外的宝梵寺壁画就绘制于大雄殿内。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清澄、净元等延请画工于大雄殿泥壁图画12铺,其上拱眼绘有佛像24尊,名曰《西方镜》,共计104平方米。取材于唐玄奘译著《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等梵典,描述的是诸罗汉及众仙佛共赴佛会的故事,因而《西方境》又称《罗汉图》。壁画现仅存10铺,空缺两铺,一铺为卷首,为后人毁损,一铺是卷尾,传说中为“仙人”所废。 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宝梵壁画,均采用工笔重彩,沥金挤粉等技法。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宝梵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7.犍为文庙
文庙,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洪武四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座落于县城玉津镇南街297号,占地24000平方米,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和民国时期1000余年风雨,三次重建,三次搬迁,十二次大型维修。现占地36亩,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
文庙,建筑布局座北向南构成一条中轴线,自南端始,万仞宫墙,灵星门、泮池、大成门、燎台、大成殿、启圣宫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贤关、圣域、礼门、义路、东庑、西庑等左右对称布局。紧傍文庙东南侧,有建于清代的节孝坊和奎阁,如众星拱月,构成了一庙、一坊、一阁富有传统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
庙雄视四野八荒,琉璃滴翠,金碧辉煌,御路浮雕,燎台蝙蝠,柱础石刻,工艺精美,巧夺天工。龙凤木雕,撑弓斗拱,图象八面玲珑,结构壮美传神,被称为“犍为故宫”。在国内1500余座文庙中,犍为文庙大成门屋面“天开文运”匾下的飞角三重檐是全国独有的,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葩,受到中外建筑专家的喜爱。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栩栩如生,木石雕刻独放异彩。
犍为文庙为三进院落,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对称布局,南北构成一条长200米的中轴线。第一进为万仞宫墙到大成门,第二进为大成门到大成殿,第三进为大成殿到启圣宫。东西对称,层次分明。
第一院落最南端的万仞宫墙如文庙的一道屏风,上盖碧瓦。显得庄严凝重。“万仞宫墙”四个楷书繁体大字,高约1.7米,雄浑有力。刻在高约3米长约15米的红墙之中,十分醒目。宫墙两边有空格弧形墙各15米与东门“贤关”、西门“圣域”相连,现东门已关。只开西门出入。在东西两门之间,有牌坊式的灵星门,四柱三门,高约10米,龙盘狮绕。造型雄伟。石坊刻有“道冠古今,德参天地,金声玉振。江汉秋阳”,颂扬孔子道德至善至美。
灵星门牌坊,四柱三门,高约10米,龙盘狮绕。造型雄伟。石坊刻有“道冠古今,德参天地,金声玉振。江汉秋阳”,颂扬孔子道德至善至美。
灵星门北边为半月形的泮池,有石栏围护。常年水深半池,不见消涨。门外奎阁倒影映在池中,被誉为“玉笔点舟池”,成为文庙一景。泮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科举时代士子初入学宫读书,即称入泮。
因“孔子之谓集大成”句而得名。其三梯九级,塔柏对峙,蓝瓦红柱白石栏杆,色彩斑斓;宝顶高耸,鳌角飞檐,卧脊盘龙,铁链锁兽,更显造型丰富,气势恢宏。最奇特的是在蓝瓦正中有黄瓦三重檐,上大下小,左右对称,为其他庙宇所未见,堪称犍为文庙一大奇观。
在泮池北边是建立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之上的大成门。大成门的两边耳房为兵器库和礼乐库,是举行盛大祭孔典礼时用的。进入大成门,就进入犍为文庙的第二进院落。
东庑、西庑组成的闭合的中央四合大院。
东芜、西芜外面长廊各立16根红色圆柱方形石座。与红色木板墙雕花窗,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在东、西庑之间的广场中心,有一个占地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台,称为拜台,又名燎台。其三面由高约一米的石栏围护,栏上雕刻有4只蝙蝠夹着圆形图案飞舞,动静结合。造型生动。三面20根方形石柱上面。蹲立着20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前面石栏两角,各塑张开巨口的龙头一尊,俱神态威严。突出了拜台的庄严和神圣。跨过九级台阶和石栏围护的拜台。就登上了金瓦红墙、气势磅礴的祭孔正殿——大成殿。正中为孔子彩色塑象,端然正坐。头戴皇帝才能享用的冕旒。身穿黄袍紫衣,双手执笏。目光炯炯,黑须浓密,神态庄严。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犍为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8.松格嘛呢石经城和巴格嘛呢石经墙
松格嘛呢石经城和八格嘛呢石经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阿日扎乡境内。松格嘛呢石经城是一座四方形的石头城,城高约10米,四边长百米见方,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里面是一圈圈的嘛呢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
里面是一圈圈的嘛呢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由于石头垒得太久、太高,地面已不堪重负而下沉,据考证地面上有多高、陷入地下就有多深。隐入地下的石以上面所以见的全部刻有梵文的字体(古印度文),这座石头城没有任何框架支撑,更没有使用粘合剂,完全是一块块随意堆砌而成的,虽历经千处却岿然不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奇观。
巴格嘛呢石经墙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像是草原上筑起的长堤,又似一座绵延起伏的石墙。墙身最高3米左右,宽2-3米,长1.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嘛呢石经墙,墙体全部用嘛呢石片垒砌而成。
巴格嘛呢石经墙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像是草原上筑起的长堤,又似一座绵延起伏的石墙。墙身最高3米左右,宽2-3米,长1.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嘛呢石经墙,墙体全部用嘛呢石片垒砌而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墙的两边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窗口”,“窗口”里摆放着一个或几个石刻佛像,有的石像还施加彩绘。
距石渠县城50余公里,墙体厚2-3米最高处约3米,全长1.6公里,是西藏最长的玛尼墙。巴格玛尼墙是信徒们在石上一锤一凿刻上经文,再一块块垒上去后逐渐形成的,从第一块玛尼石算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巴格玛尼墙的两面都留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窗口,里面摆放着信徒们供奉的石刻彩绘的佛像--擦擦,玛尼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可以说,巴格玛尼墙是西藏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这座玛尼墙还有一段"善之墙"和一段"恶之墙",都是有来历的。
2006年05月25日,松格嘛呢石经城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19.隘口石坊
隘口石坊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玉和苗族乡隘口村,为清代贡生谢正业奉皇命为其母亲何慈惠修建的贞节牌坊,建成于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隘口石牌坊建于清道光23年,是石质仿木结构三重檐歇山式顶,通高17米,四柱三间,宽11.33米。整个牌坊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圆雕、透刻等不同手法刻有文字、龙凤、花卉、飞禽、瑞兽、人物等图案,内容为古代节孝忠义及神话传说故事等,雕刻技艺精湛。所镌文字有篆、隶、草、楷不同书体,各具神韵,与其他石雕相映生辉。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是研究川南石雕艺术的典范之作。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隘口石坊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0.望江楼古建筑群
望江楼古建筑群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九眼桥东南1公里,府河西岸。传为唐代女诗人薛涛(759-831)旧居而著名。现存望江楼古建筑群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以崇丽阁为主,还有吟诗楼、浣笺亭、五云仙馆等,总称望江楼。崇丽阁壮观秀美,全木结构,高30多米,四层,上两层为八角,下两层为四角,鎏金顶、黄屋脊、绿瓦朱柱,檐角高翘,取晋代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之意命名。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望江楼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