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落款基本常识,值得收藏!
落款的格式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
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
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能起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
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
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
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落款时间的写法
书法作品署款中的记时有人主张用新历即公元阳历注时,强调的是笔墨书写当随时代,还有人主张沿用旧历即阴历注时,强调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习惯。
如果用新历记时,方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假如用旧历记时法,那么其中讲究很多,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的别称需要弄清楚。
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 。传统内容不宜用阳历。从左开始书写,落款在右;从右开始书写,落款在左。
下面我们按照落款年份、季节来详尽阐述落款时间的写法。
1、记年份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
2、记季节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
书法作品落款天干地支后可以加年
早前看过一篇微信短文,说“书法作品落款时在干支后加年字是不正确的”,现在互联网这么强大,找几个关键词网上随便一搜便可了然于胸。感叹有太多的人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大脑当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特别是一看到“我们大陆由于文化遭到破坏”,就不加思索的盲目信从。
木白老师解答书法落款:在书法落款的时候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写“己亥”还是“己亥年”还是“二零一九年”都是可以的。天干地支后可以加年,虽然古人用的比较少,但是用了不能算错。
举例:
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写了一本书叫《通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礼十·祫禘下》载:
“今请以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四月禘,至辛巳年十月祫,至甲申年四月又禘,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自此五年再殷,周而复始。”
又如明代奇书《金瓶梅》第三十九回:
“信官西门庆,本命丙寅年七月廿八日子时建生,同妻吴氏,本命戊辰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建生。”
再如《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一节,随手翻去,壬午年、庚辰年、丙寅年……都有用例。
下面这幅《溪阁读易图轴》,吴历1678年画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公认的吴氏真迹,署“戊午年嘉平廿七日拟古”,这应该是最好的例证了吧?
启功先生落款更直接,方便计算
落款还是要讲实用,齐白石作画总是题上自己的岁数,估计也是方便自己算。还是启功先生的“公元一九几几年”比较好,既符合史学家传统,又方便计算时间。书法作品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应充分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
点击上图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