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如何结合实践学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学会学习是基础,是关键,不善于学习,那么数学如何结合实践学习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设计学法;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不予指导学生回去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就算是交代了预习任务也不明确;另一种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预习,有些学生认为预习就是看一看,具体看什么,不知道;预习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认为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预习,顾名思义,就是提前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那就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去听课,也必将会增强听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预习命脉相连的,是检查预习情况。每次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一下自学情况,形式各异。或提问,或检测卡抽查,或同桌互问等,尤其是对于能够解答同学提出难点的同学,给予奖励、表扬。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了预习方法。

课中学习,授之学法;针对当前教改形式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授课中,教师主要起导航作用,我们的任务是在学生们自学、汇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制造障碍,借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论,学生读书能弄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讲,只在必要的地方做一点点拨。以这一思想为基础,我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听课方法,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自学新课,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

笔者指导学生从“听、读、学、思”入手,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强调“听”注意听老师在每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思路和教学要求,想一想和自己预习有何差别;注意听老师在讲述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想一想,老师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注意听老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串联;注意听老师对某些疑难的问题的解答,以及课末进行的小结,把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手。狠抓“读”。一是粗读,即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粗读教材,边读边画;二是精读,即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细爵教材,把握重要的数字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弄清问题的因果和实质。着眼“写”,就是学完新知识要及时巩固、练习、熟练应用。注重“思”,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一点尤为重要,要有学习的提高过程。

2

小学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个体独立探究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个体独立探究能使学习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型。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体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三)“沙龙型”――班级集体探究。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用“沙龙型”――组织班级成员集体探究,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集中解决难点,从而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探究过程。

3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运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

……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引出单位“1”的量时,我这样讲道:有两家商店都在卖“大圣”童装,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一家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你准备到哪家去买呢?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请一名同学唱歌,请每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当评委亮分后发现分数不一致,自然地引出“平均数”。又如《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导入,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在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