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辉| 卖书那些事儿
前段时间,我们十个人合写了一本书——《心归何处》,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写的时候大家都很用心,也是动了真感情,自我感觉这本书质量还是可以的,读者看了不至于后悔。因为是自费出版,所以定了一条规矩:这本书只卖不送。
卖书这件事,大家都是第一次经历,陌生又新奇。如今过去一个多月了,围绕着卖书,期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听我一一道来……
我们十个作者,虽然职业不同,经历各异,性格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算文人。文人的毛病——清高、敏感、不务实等等,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儿。对于这件事,之前我们是做了心理建设的,卖书的理由非常充分:
首先,付费,是对于作者劳动的尊重。
其次,付费也是选择读者的过程,书只给喜欢它的人读,是我们一致的观点。把书送给不喜欢的人,对书、对人,都是不负责任的。对书,是明珠暗投。对人,明明不喜欢,却不好意思不收,放在家里又占空间又碍手碍脚。
第三,我们的书配得上这个价钱,这点儿钱大家又不缺。
……
这样的理由我们还可以继续列下去。
但是,即使用了一百个理由说来服自己,真卖起书来,还是有一点小忐忑的。
铃兰是第一个表现出不适应的人。她本来是职业作家,习惯了从出版社那里收稿费,觉得自费出版简直是对自己职业的侮辱(我猜的)。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卖书的宣传短文后,亲朋好友们纷纷点赞支持,打过来书款的都是自己最好最铁的朋友。似乎是发动亲朋好友来了一次众筹买书。她忽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悖论——收钱吧,感觉对不起朋友,不收钱吧,又感觉对不起自己。
这种感觉不少人都有。
嫣红是个佛系的人。一般来说,书,卖或者不卖,她都能做到不争不抢,不喜不悲。她不过是跟风发了个朋友圈,第二天,小姨就默默地给她的账号转过来了一笔款,而且啥也没有说。这不禁让她陷入了深深地思考:这笔款似乎与卖书没有关系,但似乎又有关系,难道是小姨担心她的生活遇到了啥困难,怕自己缺钱了还不敢跟家人提?
刘瑜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她说她的那些书都卖了,基本上没送。“大家明明说好的只卖不送,为什么你们后来都不坚持原则!”她认为我们很不严谨,不信守承诺。卖书的过程中,她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有的是单纯地爱书,有的夸了两句书的事之后,就约着看电影的。大千世界,多彩红尘,人性幽微,也是生活的一门功课。
野郎中有一大批登山、喝酒的铁哥们儿,出书之后,举杯庆贺,估计几杯酒喝下去,别说书了,啥都不在话下。
马永安老师自带人气。有一个周末,他全国各地的十几位大学同学齐聚潍坊,庆祝新书出版。我想,这哪是祝贺啊,分明就是同学聚会嘛!我就把同学聚会的经验告诉了他:“上次我们同学聚会在上海,上海的同学安排的五星酒店房间,去丽丝卡尔顿喝的咖啡,吃的上海本帮菜。最后同学死活不肯收一分钱。这个接待标准请你一定要参考一下”。马老师本来有点儿慒,但转念一想,潍坊并没有丽丝卡尔顿这样的高档消费场所,他马上感觉自己省了很多钱,赚大发了,经常自己偷着乐(我猜的) 。
在大家一片卖书送书的大好形势之下,李晴是一股清流。她独立思考、逆风飞扬,她把大部分书都收藏了起来,就像是葛郎台收藏金币、女明星收藏限量版包包一样。她一脸沉醉地说:“我不舍得卖,怕很快卖完就没有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想明白。
于恩胜姐姐一贯低调,梁迟迟有点儿忙,周莹也忙。基本没顾得上卖书的事儿。
至于我,我是不用愁的。上次回我父母家,我妈豪爽地拿出1000元钱,说:“来,我买你一些书,自己看还要送人。”并且坚定地只看买的书,不要送的。什么叫衣食父母,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写下上面这些事儿,是想告诉你,写书、卖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交流、每一声鼓励、每一张笑脸、每一份感动,都在我们彼此的心里留下了印迹。真正的心灵的触动是不必说的,懂的人自会懂。
生命短短的这几十年,芸芸众生中,因着一些事情,我们遇见,并有一些共同的感受,这也是一种缘份吧!
愿我们珍惜。
李晴,她不卖书,她只是拿着书拍个照。
以下照片,是5月15日在银座京广书城举办的一次新书分享会。作者们与读者们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期间,潍坊市朗诵协会的大咖们用自己美妙的声音,对于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感动了现场的很多人。
感谢每一份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