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学
“内卷”一词的出现、使用、风靡、烂大街,折射出的是打工艺术家们的焦虑,大多数人认为,内卷映射入学习中,就是“偷学”。
一中是一个从来不乏偷学的地方,作为千万个“偷学狗”中的一只,便也想谈谈对偷学和内卷的想法。
首先,“偷学”是什么?一般来说,是指在上课及晚修之外的时间学习,比如打灯,比如早起。在这里的“偷”字并不意味着光明正大的反义词,也没有含有小心翼翼的意思,“偷学”的“偷”在我看来更多意味着偷出一点的时光。正如许渊冲所说“延长白天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从夜晚偷几点钟。我现在就是每一天从夜里偷几点钟来弥补我白天的损失。”
其次,“偷学”到底是不是内卷?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教育陷入了内卷化?因为不管什么考试,每年报考考试的人数是差不多的,每个学校录取的人数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总是有人要当那个最后一名,那么便只能不断的延长学习时间,你刷一本练习册我就刷两本,你熬到12点我就1点才睡,你报3个补习班我就来5个,在学习内容未变的情况下,通过一遍一遍的刷题重复去拿到更高的分数,但如果考试考察的是个人能力,如文学素养理科思维等,这就不是“内卷”了。
那么高考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呢?因为高考有大纲,在大纲下,学生们知道自己只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便足够了,如某一年的衡水出现了三个高考数学150。缺乏了对于核心素养的锻炼,偷学就变成了内卷了。高考毋庸置疑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可是却按照合格性考试一样给出大纲,这是高考内卷的根本原因,可又万万不能不给大纲,为什么?因为素质教育说起来好听,可锻炼出的能力看不见,摸不着,不好量化,不好对比,而分数本就是一个量化后的产物,他虽然会造成内卷、偷学,但保证了很大意义上的公平。
最后,怎么逃离“内卷”的陷阱呢?对于我们每个微小的个体来说,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我们没有办法更改制度,也很难真正摆脱内卷,所以,我想在这时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缩头乌龟法”,即我认为这不是内卷,这就不是内卷。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很蠢,但实际应用起来不得不说还挺管用的,因为所有的内卷都起源于“幸福感的内卷”,付出的努力越多,幸福感越少。若是还有付出努力不及你,还得到的比你多的人存在对比,那么幸福感将减的更快,反之,如果我在内卷中感到快乐,或者根本不在乎这算不算内卷,那么便克服了“幸福感的内卷”,也就克服了“内卷化”。
【推荐语】关于偷学和内卷的一点感想,有些观点颇为赞同。以议论文的形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经典三问角度分析了偷学与内卷的关系,以及我们怎么看待这两个热词的问题。(侯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