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溯源:红花、西红花
本草溯源:红花、西红花
红花,古称红蓝花。作为入药本草使用,红蓝花在《金匮要略》(东汉,约205年前后)中曾有出现,其妇人杂病篇中载“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在本草著作中,红蓝花始载于《开宝本草》(宋,974年),稍后《本草图经》(宋,约1061年)中记载说“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博物志》云:张骞所得也”,根据苏颂的这一说法,红花就是红蓝花,红花也有黄蓝的别名,这就不免令人生疑,同样是红花为何会有两个近乎截然相反的别名?关于红花的来源,苏氏引《博物志》(西晋,约280年左右)说“生梁、汉及西域”又为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所得“张骞所得”,这就意味着苏颂并不清楚红花的确切来源,他只是如实记录了张华的表述。据以上,可引出两个问题,第一:红花到底是本地所产还是引进的栽培品?第二:红花别称红蓝花及黄蓝花名称的由来;了解其背后的真相会更有利于加深对药用红花的理解。
西晋崔豹(约257年~不详)《古今注·草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崔豹说燕支“出西方”,“中国人”称之为红蓝。但是,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五代,不详)中却讲“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马缟讲燕脂,燕为产地,脂指护肤油脂。指出燕脂“起自纣”,就是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红蓝花的使用了。不过,有模拟实验证实,红蓝花直接做取汁做膏,色初如土,后棕褐似酱,其色不嫩不艳,非朱非黛,涂之无法呈现“桃花妆”。此外,也据考证,燕国故地及今并无不产红花。所以马缟之说不足为信。而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以及公元前119年分别两次出使西域,且张骞也为匈奴婿,在西域生活达15年之久。当时匈奴已经掌握了利用红蓝花制作“燕支粉”的技术,张骞将红蓝花引入中原比较符合历史逻辑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红蓝花“生梁、汉及西域”了。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从西域带回红花,当时就有黄蓝之称。《博物志》(西晋,约280年左右)中最早记载了黄蓝这一名称,“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葱、苜蓿、胡荽、黄蓝”。红蓝之名则最早见于西晋崔豹(约257年~不详)所撰《古今注》,即“中国人谓之红蓝”。红蓝、黄蓝之红、黄之说来自红花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古今注》中有载:“今人以重绛为胭肢,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自为红蓝耳”;此外,红蓝、黄蓝之名与其花冠的颜色有关,红花初开时色黄,盛开时则色红。南宋罗愿撰《尔雅翼》(1174年)中有载:“花生时但作黄色,茸茸然,故又一名黄蓝。”如是,红、黄的命名来源也便清晰。那么蓝是如何来的呢?《本草图经》(宋,约1061年)说“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苏颂这一说辞为历代本草所转述,不过,苏氏这种解读实际完全是一种误解。日本江户时代学者狩谷棭斋(1775年~1835年)著《笺注倭名类聚抄》中对“红蓝”注释说:“红蓝叶不似蓝叶,谓之红蓝者,蓝之染草,人所普知,而红蓝染物与蓝同,故谓之红蓝。”也就是说红蓝、黄蓝之蓝的蓝是泛指古代一切用于染色的植物。东汉《说文解字》(约100~121年)中就有解释“蓝”为“染青艸也”。
红花自西汉张骞(前164年~前114年)传入中原之后,因其用途广泛,可染织、可美妆、可药用,故得以广泛传播开来。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约205年前后)中提及用红蓝花酒也并非不无可能,宋代的校注者也说“疑非仲景方”,具体原因不详。李时珍《本草纲目》(明,1578年)中将红蓝花、番红花分别单独予以记载,但遗憾的是时珍先生附图均极似菊科植物红花,说明当时尚不能完全甄别这两种不同的植物。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sativus L.的干燥柱头,又称番红花或藏红花。西红花早在公元前5世纪克什米尔的古文献中就有记载。李时珍曰:“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元时,以入食馔用。”元代时期,西红花经印度转入西藏传入我国,故有藏红花之称。《本草正义》(近代,1920年)载“西藏红花,产于藏地”实际也是搞错了了事实。而今,我国市场上的西红花有进口品及本地栽培品,进口品主要来自伊朗,据讲伊朗的西红花产量占世界的八成以上,红花则主要以新疆所产为主。红花与西红花也不会混淆不清了。
还原历史
尊重事实
VX:beijing7788123
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番红花 Crocus sativus
以下西红花的图片为网友'天涯'提供,供欣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