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血虚!用补血的方子,治好半夜“手抖不停”,奇案与您共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说手抖这个事儿。
有些人讲,手抖,多考虑高血压、脑中风的前兆。
这么说,有道理,但不全面。
我想跟你聊的,是中医用养血的办法,治疗手抖的案例。
说白了,你手抖,是因为血虚。
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当时是58岁,男性。
他曾经做过胃部的手术,而且有过一段失眠史。
后来,在手术之后的第九个年头,这个人忽然有一天夜里,出现了四肢抖动不已的现象。抖动的频率很快,而且幅度很大。从晚上10点,抖到凌晨三四点。整个这一宿,患者根本无法入睡。
而且,奇怪的是,这个毛病只是晚上出现,白天不出现。
这是怎么回事啊?医家几乎都说不清楚,经过检查也证实没啥毛病。气功、理疗、中成药、西药,都用过,都不好使。
后来,这人决定看看中医,喝汤药试试。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弱而微涩,舌质淡,偏紫,舌苔白,懒言少语、形体疲倦、精神不振,面色也不太好看。
这时候,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当归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炒酸枣仁15克,木香10克,桂圆肉10克,女贞子30克,制何首乌15克,丹参20克,龙骨、牡蛎各10克,生山楂15克。
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上方21剂,诸证悉平。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里头什么学问呢?我给你说说。
首先,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说,这个患者肯定属于血虚。血虚,脉道失养,所以脉细无力。同时,他还有一点脉涩。这说明在血虚的同时,还有血瘀的问题。血不养舌,所以舌质发淡。同样也是因为有血瘀的问题,所以此人舌色偏紫。血虚不养头面和四肢,所以脸色苍白,四肢乏力。
结合他以前做过胃部手术,还患过失眠,可见其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总之,血虚这个事儿,是毫无疑问的了。
那么,血虚,为什么会导致手抖,而且专门是夜里抖动呢?原因就在于“血虚生风”。四肢抖动,是体内生风的写照。这是中医的讲法。生了风以后,肢体就好比狂风中的树叶,开始摇摆抖动。生风的根由,可能源于阴虚,可能源于血虚。也就是说,血不足了,筋脉失于濡养,于是化生内风,抖个不停。
到了晚上的时候,人体阳气内敛。血在没有足够阳气推动和温煦的前提下,更加不够用了。血虚明显了,所以患者四肢抖动就厉害了。
因此,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养血。通过养血来熄风,通经活络。如此,所有经脉都得到血的滋养,抖动才会停止。
所以,医案里用到了养血的配伍。我们再看看吧——
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当归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炒酸枣仁15克,木香10克,桂圆肉10克,女贞子30克,制何首乌15克,丹参20克,龙骨、牡蛎各10克,生山楂15克。
这里头,当归、炒酸枣仁、桂圆肉、女贞子、制何首乌,都是直接滋补精血的。
血依赖脾的运化才能生成。所以,养气血,必须养脾。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木香,这是用于健脾益气的。
龙骨和牡蛎,这两味药能熄内风,收敛镇摄。远志,可以化痰安神。山楂配上丹参,用于活血化瘀,缓解患者的血瘀问题。
它其实就是归脾汤的化裁。你看,这不是简单易懂吗?
我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供你参考借鉴。
其实,肢体抖动、颤抖这个事儿,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我个人的观点是,这类人分三种。
第一种,就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此类人爱饮酒,血压高,好激动。
第二种,就是风痰内扰。这类人,体胖,舌淡苔白腻,有齿痕,脑袋容易眩晕迷糊,多痰恶心。
第三种,就是上头所述的血虚证。主要表现,就是脸色白,舌质淡,唇色淡白,乏力,睡眠质量差,记忆力差,容易心慌心悸,手抖。对这一类人,用归脾汤这样补益心脾的方子来调治,是比较对路子的。
我希望,平时有肢体颤抖这一问题的朋友,能从我的描述中,得到一点启发。经过科学辨证,确实证属血虚的人,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文中配伍。请注意,这里头一般要经过一些化裁。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需要因人而异。专业的读者朋友,我希望你能了解我说的这些道理,温故而知新,将来面对此类症候的时候,可以成竹在胸、妙手回春。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