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宋宫廷缂丝
宋代尤其南宋是纯欣赏性缂丝诞生的摇篮,宋代缂丝,设色典雅,技术精巧,表现手法写实,是缂丝的黄金时代。纵观宋代帝王诸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他们都对国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审美心理和装点宫廷的需要都很重视宫廷画院建设,北宋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尤其是徽宗赵佶,其工笔画及独创书法“瘦金体”(图1-3-3-1,赵佶《闰中秋月诗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杰出才能和修养。上行下效,宋代文人士大夫创作、收藏、品鉴艺术品蔚然成风,不少文人在艺术实践的题材、形式及审美旨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
图1-3-3-1,赵佶《闰中秋月诗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北宋晚期开始,由于皇帝酷爱书画艺术,重视画院建设,并编纂《宣和画谱》等,使艺术风尚空前发展,受其影响,从客观上促进和加速了缂丝的艺术化进程,缂丝艺术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北宋时期缂丝还没有开始全面进入艺术类作品的创作时期,在继承唐代缂丝的基础上,无论从图案和形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摆脱缂毛日用品性质的桎梏,形成了中国缂丝独有的风格,缂织更加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更富于变化,多作书画裱首之用,已经颇具欣赏性,所以现也已单独成为各大博物馆丝织品中的重要收藏,如“缂丝紫鸾鹊谱”(图1-3-3-2-1局部,图1-3-3-2-2,长131.6CM,宽55.6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缂丝紫鸾鹊法书包首(一)”(图1-3-3-3-1,长26.4CM,宽19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缂丝紫鸾鹊法书包首(二)”等(图1-3-3-3-2,长27CM,宽16.5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至徽宗时,出现了纯欣赏性缂丝,来看缂丝宋徽宗赵佶木槿花图(图1-3-3-4-1,图1-3-3-4-2,长25.6CM,宽25.7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缂丝赵佶绘花鸟图(轴)(图1-3-3-5,长25CM,宽2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1-3-3-2-1局部
图1-3-3-2-2
图1-3-3-3-1
图1-3-3-3-2
图1-3-3-4-1
图1-3-3-4-2
图1-3-3-5
到了南宋,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缂丝的产地也从北方扩大到了江南的镇江、松江、苏州等地,并涌现了一批缂丝名家。以皇家之力供院体画精品专门进行缂丝艺术创作,以文人士大夫们总结的审美理论为指导,凭“画学”为基础,集中体现民俗生活和各类文学作品的审美潮流,不但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文化态度,更催生了宫廷纯欣赏性缂丝创作的黄金时期,起点之高前所未有,成就了宋缂丝艺术的高峰地位。
当时,缂织技艺已十分高超,除了沿北宋制的书画包首缂丝外(图1-3-3-6,南宋缂丝鸳鸯牡丹包首,23CM,27.8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还以摹缂名人书画为时尚,对其画稿的选择也极为认真,题材悉取于院体绘画。制作上以追摹原作之神韵为目标,选用适宜的丝线,灵活处理纬丝的松紧,缂技极为精巧,将作品摹缂的惟妙惟肖,宛若天成,其肌理质感之美,有时更胜于原作(图1-3-3-7-1局部,图1-3-3-7-2,缂丝蟠桃花卉图,71.6CM,37.5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图1-3-3-8-1局部,图1-3-3-8-2,缂丝蟠桃春燕图,116CM,37.5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图1-3-3-9,缂丝释迦牟尼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缂丝艺术品的创作者既是技艺高手,也是绘画能手,了解画理,对于缂织的画作有着深刻理解;诸如朱克柔、沈子蕃、吴熙等艺术家更是被当时的社会奉为名流,其作品传世至今,历千年而被人妥帖收藏、欣赏、著述,对其也是一种褒奖和赞美。馆藏有不少这些缂织大家的传世精品名作,通过赏析,我们就能对缂丝有最直接的认知。
图1-3-3-6
图1-3-3-7-1
图1-3-3-7-2
图1-3-3-8-1
图1-3-3-8-2
图1-3-3-9
朱克柔,女,云间(今上海)人,又名朱刚、朱强,是宋徽宗、高宗(公元1101~1162年)时期的女缂丝艺术家,擅画,以女红行事,以缂丝闻名天下。所做的缂丝作品,无论是人物动作,还是蛱蝶飞舞、花叶的虫蚀、奇异的山峰怪石、潺潺流水等自然景物,均极为精巧、情态生动逼真,运丝如运笔。明代文从简称她的缂丝作品“古澹清雅”、“为一时之绝技”。近代朱启钤也称其“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首创长短戗缂法,此缂法被广泛应用、流传至今,被誉为“朱缂”,传世的代表作品有:《缂丝莲塘乳鸭图》、《缂丝山茶》、《缂丝牡丹》(图1-3-3-10,长23.1CM,宽23.8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等。
图1-3-3-10
《缂丝山茶花》(图1-3-3-11)高26CM,宽25CM,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中山茶花秀丽姣美,一只粉蝶迎茶花飞来,深青底衬托下显得生机盎然。作品用平缂缂织枝杆绿叶,以及盛开的山茶花的花蕊和花瓣;长短戗缂花萼;蝶翅用抢缂法晕色,蝶须辅于构缂点缀,分枝上的蓓蕾、被虫蛀过的黄叶,均缂织精致,晕色自如,宛若天成,十分传神。在只尺大小间,缂出如此完整优美的画面,令人赞叹。左下角缂有“朱克柔”朱印。此作品原为《五代两宋集册》引首,《墨缘汇编》著录。至清代汇入《宋刻丝绣线合璧》中,《石渠宝笈重编》、《存素堂丝绣录》著录,现藏辽宁省博物院。
图1-3-3-11
《缂丝莲塘乳鸭图》(图1-3-3-12),高107.5CM、宽108.8CM,现藏上海博物馆。作品构图饱满,色彩典雅,技法精巧,运梭如运笔,其缂法主要运用了长短戗,即利用织梭的长短缂织,使色丝由深到浅,或由浅至深穿插变化,画面因此而产生浓淡晕色,调和渐变的效果,这一技法自宋流传至今,成为缂丝技法中的的经典。
图1-3-3-12
沈子蕃:男,南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平无考,他的缂丝作品山水、人物、花鸟俱佳,并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观其作品,善用极细的纬丝,并创造性地结合缂丝新技法,运梭严谨又注重艺术的表达。其线条优美,设色典雅,梭披运用不失分毫,与绘画名作难有区别。《青碧山水图》、《梅花寒鹊图》都是沈氏的传世代表名作。
沈子蕃传世作品《青碧山水图》轴(图1-3-3-13),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创了缂丝山水的领先水平,最为突出的是沈氏把高度的缂织技巧与传统国画、书法技巧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独辟蹊径,自成一格,把青山、绿水缂织得淋漓尽致,无可挑剔。作品中的人物、山坡、树石、水波、印章等,都体现了缂中见画,画中见笔,一气呵成的功力。作品首先在整体上抓住了山水画注重近、中、远的规范,然后在局部制作中别具匠心,始终掌握这三点展开戗色。
图1-3-3-13
如:近山坡,运用虚实的线条配合浓重的镶色(戗色),而远山则用极简的虚线条和单色混淆缂织,达到了远近相宜、层次分明的效果。在处理深远的场景时,则完全采取淡色相交的手法,如同工笔渲染,使其和顺,隐约推远。由此可见,即便是同一技法,也绝不可千篇一律。如:老树干、石头用深浅对比较强的戗色技法,使其块面如同干笔皴擦,阴阳分明;线条更为大胆豪放,粗细顺其笔意起落,使树石遒劲和深厚,增强了质感和气韵。船、云、水分别采用平缂、构缂技法。字、印章用子母经缂法表现,使其金石味十足。画面中,所有的轮廓线均用墨笔加深,并在山、云、水等局部用淡彩略加渲染。整幅画面以蓝、绿为主,配以驼色、沉香、月白等色。娴熟的缂技加笔墨渲染的巧妙结合,完美展示了作品的主题。一幅缂绘结合,层次分明,江面远水无波,对岸林木隐约云雾之中,再现了江南大自然的优雅情趣。图缂有款“子蕃制”三字,并缂有“沈氏”朱章,钤“张爰”、“周大文”等印。
缂丝《梅花寒鹊图》,作者沈子蕃,现藏故宫博物院。他的作品在沿用了已有缂丝技术的基础上,创出了“包心戗”的新缂法,即在长短戗的基础上,视画面的要求而变化技法的运用,用长短戗法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对包缂戗,形成由外而内包向中间戗色,使鸟背和树杆通过“包心戗”的作用产生色彩过度,充分表现树的立体感和鸟背的丰满状(图1-3-3-14-1;图1-3-3-14-2(局部:包心戗))。这乃继南宋“长短戗”后的一种缂织新技法。
图1-3-3-14-1
图1-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