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司马懿韬光养晦 发动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韬光养晦,发动高平陵之变
今天,咱们讲讲三国时期一个政变成功的故事,这就是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
东汉末年,王朝末世,战乱四起,群雄割据,最后形成了曹魏、蜀汉、孙吴,这三国鼎立的局面。
故事主要发生在曹魏,曹操在东汉末年起兵参与绞杀黄巾军起义,经过一系列的战役,逐渐击败了中原的主要对手,积累实力,扩大地盘的同时,采纳谋士的建议 挟天子令诸侯 ,获得了政治道义上的主动权,加上他注重恢复生产,还加强组织建设,招揽天下的有识之士,尤其重视招揽地方的豪强子弟加入他的阵营,扩大统治基础 。曹操知道司马懿自少年时就有聪慧博学的名声,就又要征召司马懿入仕。为什么是“又” 呢?之前啊,曹操征召过一次,司马懿称病,说得了风疾,卧床不起,没去。史书说司马懿不满曹操专权。我分析啊,不一定是这么回事,那时曹操的力量刚刚有起色,尤其当时官渡之战还没结果呢,整个的局面不明朗,群雄逐鹿中原,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这时候选边站队有些风险太大。反正,司马懿当时是没去,咱这么揣测人家,也可能真冤枉司马懿了。不过,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本事,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到了公元208年,这一年,曹操废除了东汉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的三公制度,以恢复汉初传统的名义,自己当了丞相,实现了大权独揽。曹操以大汉丞相的名义再次征召司马懿,司马懿为什么去了呢?这一年,曹操当了丞相,还用一个人的人头堵住天下幽幽之口。这一年,曹操以不孝的名义诛杀了孔融。对,就是那个留下“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孔融,孔融还是儒家圣贤孔子之后,以孝顺贤德名传天下,竟然被曹操以“不孝”,这个滑天下之大稽的名义给杀了。实质是孔融不满曹操专权,发了牢骚,讽刺了曹操 。权臣曹操是不能忍这个的,就罗织罪名给孔融杀了,估计这算是文字狱的鼻祖。
杀孔融,其实就是向天下展示了曹操作为权臣的做事底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那么,读书人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就低眉顺目做曹氏家臣,臣服曹氏,要么你就灭亡。史书上说,司马懿开始还想不从,曹操说:不来,好办,灭族吧,于是司马懿带着不满、恐惧最终去就职了。年轻的司马懿也许还有读书人的孤勇,最终还是在残暴的权力面前,只能匍匐身体,跪下去了。因为不低头,就砍头 。
司马懿被派去给曹操的儿子曹丕当幕僚 ,他呀,勤于任事,经常加班到深夜,并与曹丕建立了很很好的关系,帮助曹丕竞争继承人的这件事也有功劳。要知道,当时曹丕和曹植都有机会继承曹操的衣钵,司马懿选择了曹丕,再次说明努力很重要,跟对人更重要。同时,在曹操当魏王这件事,还有曹丕称帝的事儿上,司马懿也是积极参与劝进,这样就获得曹操,曹丕两代的信任。毕竟有真本事,政治站位也对头,那就要重用啊。
在魏文帝曹丕两次出兵讨伐孙吴时,都让司马懿负责镇守都城许昌,曹丕去世前,司马懿也是托孤的四位大臣之一。魏明帝曹睿时期,司马懿开始掌管军事,尤其是对抗蜀汉诸葛亮的六次北伐,一直拖到五丈原诸葛亮病逝。随后,司马懿领兵平定了时降时叛的辽东,胜利返回任所时司马懿三天之内接到五次诏书,催他赶快回到都城。司马懿大惊,星夜不停赶回许昌,生命已经垂危的魏明帝曹睿遗命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曹芳即皇帝位。而这曹爽是曹魏宗亲,与魏明帝曹睿的关系极为亲密,他的父亲是曹真,父子两代执掌军权。曹睿托孤布局估计是这样的:司马懿有才能,三朝元老,但已经年迈了,快七十了,掀不起风浪了,加上年富力强的宗亲曹爽执掌军权,也更加保险。
可惜,魏明帝曹睿看走眼了,这人啊,一旦德才不配位子,灾祸就不远了。曹爽执掌了权柄,很快就暴露了草包的本来面目,他才能虽然平庸,可是权力欲望强大啊,大力提拔忠于自己的私人心腹,同时打击其他政治上可能成为敌人的势力。首先就打压另一位托孤大臣司马懿,把司马懿晋升为太傅,解除了他的兵权,而司马懿也乖巧,闭门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就顺手把国家的行政官员任免,武将任免的权力都收归他一个人说了算。曹爽打压了司马氏一族的同时,又解除了郭太后两个弟弟的军职,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皇后,魏明帝去世之前任命郭皇后的两个弟弟为将军,负责皇宫卫戍。为了防止郭太后干预政务,还把太后给迁居,并软禁起来,要知道自汉以来,皇家教化百姓,都是以孝道治理天下,曹爽软禁郭太后,就让忠于曹魏的门阀大族非常的不满,毕竟他收拾司马氏一族,都是可以理解的权力之争,可是你拘禁太后,那就是动摇国本,有谋反的嫌疑,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曹爽倒台,其他门阀大族都做壁上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时,曹爽认为朝廷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下了,为了用军功立威,就开启作死的节奏。先后帅军征讨孙吴和蜀汉,不过,结果都是大败而归,钱粮损失,伤亡无算。因为任用私人 ,私自改变国家的一些制衡制度,很多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人就去拜见太傅司马懿,希望他能出来说话,不过,一直称病不上朝的司马懿只是淡淡的说:且止,忍不可忍。
到了公元248年三月,皇宫的太监张当把魏明帝的才人十一人送给曹爽当礼物,曹爽就与皇宫内廷布置了私人势力。曹爽一直担心老迈的司马懿,老而不死怎么办,于是就派遣心腹同党以探望之名去看看虚实。司马懿伪装病重,气若游丝,成功的骗过了探子。曹爽觉得司马懿再无可以忧虑的啦,放松了戒备。
然而,司马懿虽然年迈,伪装大病不起,不理朝政只是障眼法。司马懿花心思调教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并通过这两个没有重要职务的儿子,在一些不起眼的紧要之处安排自己的人,闲棋冷子,只待大事才被使用。司马懿根据两个儿子的脾气秉性,让二儿子司马昭与其他门阀大族子弟交好,觉得大儿子司马师更加沉稳,是可以做大事的人,就授予了他最机密紧要的事情:暗中选拔,豢养,训练3000死士 ,待时而动。你可想而知,3000人的选拔,隐匿,而且在起事前还有瞒住各种势力,这些人还没叛变告密的,这是需要何等心思缜密的人才能统领啊。司马懿是一个谋略大师,更难得的是他能培养出司马师这样的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儿子。司马师的这3000死士,史书上说:散在人间,一朝而至,众莫知所出也。
公元249年正月,按照礼法制度,小皇帝要去高平陵祭祀,地位最尊崇的曹氏宗亲,大将军曹爽自然要随行陪同,还带着曹氏宗亲将领。当夜,司马昭召唤两个儿子和自己的弟弟,合盘托出自己的计划:3000死士第二天一早聚拢,就动手发动政变。入夜,司马昭派心腹去查看两个儿子的表现:司马师睡得鼾声如雷,如婴儿一般睡得沉,司马昭则辗转反侧,睡不着。司马懿放心了,大事可定。
第二天一早,3000死士和司马氏的家兵前往武库,要第一时间占领武库,武装自己,才能去夺占宫禁。可是,去武库的必经之路是大将军曹爽的府邸,这府邸中有甲兵护卫,在瞭望楼已经发现了情况不对,府中已经大门紧闭,家兵严阵以待,他们以为这人马是来攻击大将军府的。结果,司马懿带的队伍,在这里就给卡住了,进退不得。如果不能及时攻占武库,获得武器铠甲,就没把握获得攻占禁军大营的胜算,因为守备宫廷的禁军人数虽多,但只有守卫部队才有铠甲武器,其余人在大营里是没有武装的,拖得久万一禁军获得消息先占领武库,那这政变就没有胜算。
此时,司马懿就骑马领着大队强行通过大将军府,瞭望楼的曹爽部将严世看见了司马懿,就拉弓引箭准备射杀,此时身边的一个叫孙谦的人按住严世的手肘说:天下事尚未可知,连着三次按住要射出的箭。司马懿得以带队通过门前直奔武库。孙谦,很有可能就是司马懿在曹爽府邸布下的闲棋冷子,待时而动,发挥了奇效。
接下来的事很明朗了,司马懿控制了都城洛阳,司马懿见到郭太后,获得太后废黜大将军曹爽的诏书。同时也获得掌握禁军的诏命。忠于曹爽的部下桓范趁乱出城给曹爽报信,并向曹爽建议带着少帝曹芳,先去曹魏兴起的故都许昌,再以皇帝的诏书传檄天下,号召兵马勤王讨逆。结果,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料到会有人给他谋划,在占领都城后,派人给曹爽送来亲笔书信,大意就是说:只要你放下武器,咱们还是可以和平共处的,我这么老迈了,随时可能去见先帝了,这么做只是因为以前你逼我太甚了,只要你放弃权柄,绝对不伤曹氏的性命,荣华富贵还是保证你的。曹爽动心了,史书说:曹爽罢兵,说我不失为富家翁。桓范知道曹爽的决定,悲从心头起,说:可惜你爹曹真多么贤能啊,怎么生了你们几个败家的犊子啊,我呀,就这么看着,坐看司马懿把我们灭族吧。
果然,司马懿等曹爽等回到洛阳,随即派兵包围他们的府邸,最后结果就是跟随曹爽的几个重要大臣,都是灭了三族。至此,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亲信掌握了曹魏的执政大权。后来,司空王凌受过曹爽的提拔之恩,又对司马氏专权感觉到愤恨,就假借防守孙吴入侵,请调军队讨伐,并准备立楚王曹彪为新帝,司马懿知道他的小九九,先是命令不许出兵,随后带着大军星夜讨伐,期间写信给王凌安慰他,并说赦免他的罪过。司马懿大军突然而至,王凌自知无法抵挡,就决定自缚请罪,司马懿把他押往洛阳,途中自尽。司马懿包围王凌军营后,跟随起事的都自首了,司马懿命令灭其三族,并对王凌等首犯开棺戮尸,逼迫楚王曹彪自尽,并利用此事圈进曹氏诸王侯在邺城,令他们不得离开,不得交往。而办完这件大事,73岁的司马懿也走到人生终点。归葬在山阴首阳山。而他的后代儿孙们,最终取代了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
我们可以唏嘘造物弄人,但更要深思其要。司马懿有才学,但一开始入曹丕的府邸,他就跟对了人,才学就是成就的放大器,否则,跟错了人,才学越大下线速度就越快。第二,司马懿深谙成事在谋,而时机把握在谋略中的重要性,高平陵之变,选在皇帝与权臣出去祭祀祖先的时机,一击而中。第三,有谋略,还善于忍耐和伪装自己,高平陵之变前的三年时间,他被夺了兵权,他忍耐,顺从不反抗,还伪装自己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让政敌放松警惕,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之人。无论是好事,坏事,我们都要剔除自己的情绪干扰,冷静分析利弊得失,再做出决策,并为这个决策的实施,忍耐更多的不公和屈辱,这才能在最后的反击中获得你要的结局。第四,干坏事儿时一定要事从机密 ,严格考察的心腹之人才参与,而且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让儿子司马师来办豢养死士这事,直到举事前的晚上他还在考察司马师。看到他睡眠像婴儿一般,知道自己选对人了,才放心。这种智慧再引申到管理上,就领导要干坏事,举报坏事,处理坏人坏事要低调进行,不要大张其鼓,因为处理坏人坏事知道的人越多,有样学样的也多。干好事,奖励好人好事,那就要做人尽皆知,让大家知道干好事有奖励,这是正激励。
司马懿是三国魏晋时期名臣,发动高平陵之变成为后世眼中的权臣。青年时期的司马懿本是想匍匐在地的过完一生,可在人生的最后五年,在别人手里当了一辈子的刀,却成了执刀人,最常发出的命令是灭三族。
到这里,这期故事讲完了,学习古人智慧,精彩自己人生,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