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 “共工氏”为何在历史中消失了

据称,共工氏是神农氏的后裔,在他们的亲戚炎帝大人当中原领导的那会儿,这个家族就已经置下了非常可观的家当。《国语》说它“霸九有也”,要么是说它霸有九处地盘,要么是说他霸有多处地盘,总之势力不可小觑。

共工氏最初的地盘,约在今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的洛水、伊水、汾水一带。家族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种植五谷,神农氏的后代嘛,这是必须的。由于紧邻黄河、洛水和伊水,常年累月和水打交道,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共工氏家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经验。

比如,他们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给庄家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水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共工氏便发明了筑堤蓄水,一则可以浇灌高地,顺带也起到了防洪抗灾的作用,此外还能开发出大量的滩涂用于耕种,真可谓一举三得。因此上,整个家族丰衣足食,蒸蒸日上。

也许就为这个原因,等黄帝大人率西北联军打跑炎帝大人收编了共工氏家族后,就提拔他们头头的儿子后土先生当了农业部长,专门负责农田水利建设。这其中,后土的“后”字,可能是一种荣誉称号,比如还有“后稷”,等等。前面咱说过,“正”和“司”大约相当于现如今的某某项目负责人,而“后”字则相当于现如今咱们说的“帝”和“王”。

这里面就透露出几点信息,第一,人黄帝大人知道农业在经济建设中占有什么样的战略地位,第二,后土这孩子在本职工作中干得不错,因此将一个农业部长尊为“后”,一点儿也不过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允许这么理解。这大约就是后来“皇天后土”的由来。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就是,“共工”这个词,本是一个职位,主要负责百业督造,顾名思义,“共”即共同需要的生活物资,“工”即维系生活生产的各种技能。

也就是说,领导黄帝大人除了提拔后土先生当农业部长以外,想必还让这个家族的其他能人负责百业督造,由于成绩出色,所以赐姓“共工氏”。总而言之,这一方面表示人共工氏家族不念旧恶,诚心诚意服从新领导的安排,二方面表示人共工氏和中央领导的关系非同一般。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早在神农氏当领导的时候,人共工氏家族就已经是负责百业督造的不二人选了,因此得名“共工氏”。到黄帝大人当领导时,也只是沿袭之前的叫法,而负责百业督造的是另有其人。咱没有证据,不便说死,这里姑且存疑。

总之,这会儿,共工氏家族和首领先帝住的非常近,一个在洛伊、汾水,一个在有熊(约为今河南新郑)、帝丘(约为今河南濮阳)。同饮一河水(黄河),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不过,这种地缘格局,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一场严重后果。

点击加载图片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到了颛顼大人当领导的时候,这共工氏就和中原领导的关系不那么亲密了,据称,还一度爆出想和少典部家族争夺中原领导位子来着。

您给评评理,这领导的位子咱凭什么就不能惦记啊?您不想想,您少典氏的位子不也是打咱们亲戚手里夺过去的吗?话虽能这么讲,不过,人少典部家族毕竟是立足已稳,手里有一大票能征善战的军队,任您家族再大,也是挑土干活的,所以失败基本就是注定了。

没承想,这共工氏的头头不忿,心说,既然咱当不了领导,那谁也别想当。于是发动家族全体成员,同时挖开洛水、伊水、汾水的拦河坝,来了个水淹七军。这就等于放了一个核武器,转眼间,黄河泛滥成灾,洪水过处,沿途堤岸山丘崩塌下泄,下游的人民群众转眼变成了鱼虾点心,也就和后来老蒋为阻拦日本人进犯炸开郑州花园口一个故事。

这场灾难来得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后来,幸存下来的、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在给他们的孩子普及历史知识的时候,还大肆发挥想象力说—— 很久很久以前,恶神共工氏与咱们领导颛顼大人争夺领导位子,颛顼大人命猛人祝融先生率大部队前去征讨。共工氏那厮打不过祝融大人,一气之下,头撞不周山。结果,这不周山活生生地被这厮拦腰撞折了,只听得一声震天巨响,整个山轰隆隆地崩塌下来了。

咱们都知道啊,这不周山本是支撑天堂的一根柱子,是老天爷给他的宅基地打的混凝土啊。这要被撞断了,那还了得?不用说,打这以后,天上地上都发生了巨变。天空中,星星月亮、太阳都改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流改道。最后,大洪水就不可避免地来了……总之,咱们的老祖宗都是这么喂了鱼虾的……唉,不说了,太伤自尊了。

嗯哪,这都是共工氏那厮造的孽,您后世的子子孙孙们,一定不要忘记了这段阶级仇、民族恨啊。不用说,这就是后世人非常津津乐道的、非常经典的段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打这以后,少典部和共工氏可就结下了梁子,隔三差五,共工氏就在上游放点洪水下来,制造紧张空气,中原领导也就干瞪眼,只好忙着到处搬家。要知道,人家是个大家族,想全部赶尽杀绝是不可能的,能忍咱就忍着,到时候新账旧账一起算。

不过,有记载说,帝喾大人当领导时,还一度启用后土氏家族的能人“为土正”,也就是主持农业水利建设。可见,安抚极少数,打击大多数,分化敌人,区别对待,是帝喾大人的一项基本国策。

等到了帝尧老头儿在位的时候,老领导已经将都城搬到了陶寺(约为今山西永济)。这陶寺位于共工氏地盘的上游了,这下可好,再也不怕共工氏的要挟了,只是苦了下游的其他部落,老领导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会儿,中央领导和共工氏家族似乎冰释前嫌,共工氏还一度为帝尧老头儿治理黄河上游的水患。不过,从本质上来说,这共工氏还是口服心不服,一句话,阳奉阴违。人夏鲧先生一边治水,他一边暗地里搞破坏。再加上,这夏鲧老先生治水的法子,也是搬演的人共工氏的那一套,所以,想征服水患,基本就没什么指望了。

没几天,代理领导虞舜大人乘木筏子到全国各地视察,发现了这个情况,回来后向帝尧老头一汇报。这回帝尧老头终于爆发了,当即责成虞舜大人去搞定这个事。

虞舜大人想必动用了军队,大部队吭哧吭哧划着木筏子,开到共工氏的地盘,动手拿人,结果将共工氏的主要领导人逮起来,回头流放到幽陵(约为今北京昌平一带),和驩兜老先生一样,也是一千多里,也是釜底抽薪了,这回看您还闹不闹。消息甫一发布,天下莫不威服。

打这以后,“共工氏”这个名字也消隐在历史的风烟之中,绝少再有提及。想必身在流放地的共工氏的那几位主要领导人,基本都还本分,后来也都寿终正寝了,所以结局不见记载。至于后来,虞舜大人大人当了领导后,提拔能工巧匠倕先生当了“共工”,负责百技督造,但是这里都只能称“共工”,不能称氏,因而与原本的“共工氏”就没有丝毫的关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