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论文评比获奖作品展示(二)丨扣准“要素”,炼就“语能”,将长文引向“课程”

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    陈利玉

摘要:提高阅读效益,炼就学生的关键信息提取能力、概括能力、快速阅读能力……这是统编教材编排长文阅读的用心之处。扣准“要素”,以炼就“语能”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习长文阅读方法,对语文要素集中、深入地思考与训练,从概括、理解到表达、迁移,在提升阅读思维与品质的过程,开发主题阅读课程,促进学生阅读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助力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思维功底。

关键词:长文   要素   能力   方法   课程

现代社会是一个“阅读”的社会,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一定会接触到程度不同、长短不一的阅读材料。如今统编教材中的长课文正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能力、学得方法、培养习惯的重要凭借物。从二三年级出现的童话选文,到四年级的长文单元,再到五六年的名著、小说单元,引导学生立足课内掌握阅读的方法,深入思考,在灵活运用“预测、提问、解决问题、阅读有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等阅读策略中炼就语文能力。长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笔者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小英雄雨来》为例,扣准“要素”,以炼就“语能”为抓手,开发主题阅读课程,助力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阅读者。

一、扣准“要素”,把握教学价值核心,长文阅读的旨归

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融入当中,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作为教者,要努力发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指向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指向思维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审美的需要、生活的应用,彰显单元的语文要素,谨防碎片化的教学设计,需建构有助于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系统,既要站在发展阅读思维的高度,又要兼顾阅读延伸的广度,让学生能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

(一)见导:着眼统编教材编排,品教学价值之“真”味

统编教材四下第六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编排了《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三篇课文,展示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形成自己阅读小说的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此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见文:对比教材呈现,品教学价值之“意”味

统编教材文中第一个“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分片段把握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泡泡”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学会瞻前顾后,前后联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解读统编教材时,需关注编者力图指引学习的方向为长文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见题:聚焦课后练习,品教学价值之“言”味

统编教材练习一以“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为导读线索,明确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从而聚焦阅读中心。练习二照样子学习列小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化整为零,发现规律,巧用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练习三回归小说文体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景色描写的好处,为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作铺垫。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

二、炼就“语能”,聚焦阅读方法,长文阅读的定位

(一)立足语文要素,甄选教学目标,给学生“带得走”的长文阅读经验

“让学生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的课堂里,要将“把阅读当阅读教,用阅读的方法教阅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以阅读策略驱动阅读能力的提升,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明确恰切的教学目标,建构恰当的学习载体与平台,将学生的学习需要与长文阅读规律、方法有机融合,需要从“选文结构、课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关键能力”这几个维度把握教学目标。

1.甄选教学目标,循长文学习之道,为“带得走”的经验而学。

统编教材中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如何把遥远的英雄人物还原为可亲可近的形象,如何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感知英雄的可贵品质。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而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里有特定的所指,它以确指的“定篇”存在。本单元文章篇幅较长,面对“长文”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如何杜绝“繁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形成“得意得言得法”的局面,这亟需立足语文要素,解读教材,精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从整体还原、有效体验、长远建构的角度确定言意兼得的教学内容,做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有机结合,每一项教学内容的学习中都渗透了方法和策略的“秘匙”,能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带走阅读经验。为此,《小英雄雨来》教学目标需要精准定位。

2.统整信息,梳理线索阅读的增长点,开启长文阅读的“秘钥”。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也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要求。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有计划有梯度地安排概括段落、文章主要内容的要素,教给学生简单、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求又有所提升,通过表格信息梳理的“秘匙”,迁移运用之前所学的信息提取方法,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提取能力,体现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体系的系统性和发展性。

(二)优化主问题,设计任务单,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推进学程

阅读仅是“读过”是不够的,更要“思考过”。长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要从“教”的设计转为“学”的设计,通过“任务”是设计“学”的活动最为重要的途径,在可视化的学习支架过程中,聚焦阅读能力的迁移,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可操作的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需。同时,朗读、默读、浏览、精读、跳读等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结合阅读时机与任务,选取恰当的阅读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1.凸显“抓主干”,形成概括线索,“浏览”落实长文阅读的“学程”,把书读薄。

长文的内容有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其内在的生长逻辑,解读文本时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结构。《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课文长达3000余字,如何快速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浏览的阅读方式是首选,通过粗略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作为教者,教学中需根据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建构,抓主干,引导学生提取、整合信息。

一是以中心人物为主干。根据课题和课后练习中的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回顾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就会发现小标题的特点:以“雨来”作为中心人物的故事标题,语言比较简洁,字数少等。

二是以关键词句为主干。文章中内容之间,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常存在着某些规律。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一个反复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来串联故事情节的前后联系,通过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故事写到这里要出现?每次出现有什么用意?联系雨来的安危,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引用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来提炼小标题,一个生动有趣、跌宕起伏的故事标题就跃然纸上了。

三是以各部分的中心事件为主干。长文虽篇章比较多,但每个部分的故事情节往往都有一些耐人寻味、含义深刻或是能凸显文章主旨的中心事件,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小标题。

“抓主干”在中心人物、关键词句、中心事件处,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整合、提炼,还能促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纵深,把书读薄。

2.优化“主问题”,形成问题链,“默读”创造学生阅读的有力“引擎”,把书读厚。

阅读文章,首先关键在于一个“整”字,要有“整体”的意识,“问题思维导图”有效帮助学生从整篇文章上提取各种文体信息要素,学会抓住重点,将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将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较好地优化初读文章、形成整体感知效果明显。

主问题“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就像“引擎”,统领和驱动了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通过追问,形成了更加细化、层层推进、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学生每一部的学习提供了梯度合宜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在“质疑——预测——释疑”的动态平衡中,形成阅读的持续内动力。在完成上述学习任务中,以问题驱动思考,默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运用大脑和眼睛两个器官,静思默想,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动笔圈点,从而理解文字的意思,快速形成有序的文章阅读信息,理清内容,把书读厚,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阅读思考能力也提升了。

3.巧用“联结”,运用学习支架,“精读”落实长文阅读的“迁移”,把书读透。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解读,能把文本的“内在肌理”摸个透彻,但难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如何“跳出庐山看庐山”?精读,引导学生在精彩句段处揣摩体会与复习、比较、归纳中“熟读精思”,在仔细咀嚼吸收文本精华养分的过程中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涵义与艺术写作手法,通过发现、提问、归纳等方式,实现阅读者自我习得,内化新的表达方式,在思考反思中实现学生自我提升。

一是遣词造句的联结。如何将学生原有的言语经验从口头语的自发转化为书面语自觉的引领与输出,通过品词赏句、仿写迁移等方式慢品思考,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这是语文课堂的本分与本色。如课文中三处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不仅为我们读者展现了还乡河美丽的景色,还有效地连接了上下文,烘托了人们当时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联系单元习作《我学会      》中,叙事中也会有表情达意的起伏,结合此处教学引导学生练笔仿写,这样的“读——思——写”,让学生感受到景色描写的烘托作用,体会到这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是故事结果的联结。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是阅读思考中的联结点。如当学生在大体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而对其结果——第五部分“雨来牺牲”了。可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最后要在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作为结尾?其奥妙到底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层次的表达习得训练——故事结尾温馨又富有深意,耐人寻味,给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

三是文章纵横的联结。由于作者的构思和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有其行文的独特方式,形成读写结合的极好范式。如教学《小英雄雨来》时,细读文章,我们发现六个部分之间相互勾连,又各有侧重,而“反复、呼应”是这篇文章表达上的特色,这一点正好和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相吻合,首先引导学生读好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什么也看见。”“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联系上下文思考,于反复的句子质疑:这些反复的句都是同一用意吗?如果不同,那分别有什么用意?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独特艺术表达。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训练,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学生的读写思维得到培养,可谓是一举三得。

三、引向“课程”,开启成长之旅,长文阅读的发展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单元主题“成长”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主题统整起来,构成“小英雄成长”的主题阅读课程,有效实现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从“教语文”到“教课程”的转身。

统编教材注重“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程设计,结合《小英雄雨来》这篇小说,结合教读、课内自读掌握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由课外延伸阅读原著等相关“成长”的小英雄故事,真正实现方法内化迁移运用。通过语文单元主题教材内容,找到适宜的阅读课程资源,在阅读中通过罗列小标题把握自己喜欢的主要内容;制作小英雄人物卡走近英雄群体,撰写书评;留意以景衬情的表达方法,再与孩子的影视课程内容交集,开发学生最需要的阅读课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长文阅读,扣准“要素”,聚焦关键,甄选教学目标,因文定教,以学施教,活用阅读方法,炼就“语能”,开发主题阅读课程,实现长文阅读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指导——与其他版本教科书比对研究 [M].语文出版社, 2019,(6).

[2]余文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19,(9).  

[3]鲍国潮. 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整体思路[J].小学语文教学, 2017,(1、2).

[4]温儒敏,陈先云.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2019小学语文六年级统编教材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百度文库

作者简介

东城虎英小学 陈利玉

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办公室副主任,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东城语文学科带头人、名师,东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名师阮美好工作室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从教二十多年,致力于语文“1+N”课程研究,撰写的50多篇论文、30多篇教学设计在全国各级获奖;主持、参与的多项市级立项课题获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一、三等奖,市普教科研课题一、二等奖。

撰稿:陈利玉

编辑:莞邑小语团队

审核:黄小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