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三原县,李寿墓,别具一格的大唐风采
别具一格的大唐风采陕西学习平台2021-04-02订阅作者:师念
李寿墓出土的石椁和龟形墓志。李寿,唐高祖李渊之堂弟,享年54岁。李寿在李唐建国过程中功业不显,他最自豪的功勋大约只有缔构之功和拥立之功,前者即在长安响应义师,并协助李渊占领京城,后者是李寿和其子李孝同最初就认可李世民,在和李建成的斗争中属于李世民的亲信人员。李寿墓出土一合国内罕见的兽首龟形墓志,一具堪称唐代石雕艺术典范的石椁,一批精美的唐墓壁画,名不见经传的李寿跨越千年得到了世人的关注。李寿石椁、墓志年龄:1000余岁职称:国宝级出生时间:唐代籍贯:咸阳市三原县户籍登记时间:1973年现住址:西安碑林博物馆战绩平庸却成“有功之臣”李寿,字神通,唐朝宗室。西魏、北周八柱国李虎之孙,隋朝海州刺史李亮长子,唐高祖李渊堂弟。李寿一生战绩平庸,李世民曾评价他:“义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虽率兵先至,未尝身履行阵。山东未定,受委专征,建德南侵,全军陷没;及刘黑闼翻动,叔父望风而破。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纵推毂,故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所爱,必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耳。”然而,李寿最后为何功勋那么大?这便要从他的两次功劳说起。隋大业十三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隋官搜捕李渊的同族人。当时居住在长安的李寿便逃亡到鄂县山区南部,与柳崇礼等人起兵响应李渊,并配合在关中地区的平阳公主等人控制关中地区。当时李寿拥有部众超过一万人,于是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李渊到达长安后,李寿随同李渊平定长安,任职宗正卿,掌管宿卫兵马。大业十四年,李寿被封为永康王,不久后改封淮安王,任山东道安抚大使。武德四年,授任河北行台左仆射。武德五年,随军平定刘黑闼,升任左武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太子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李渊立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寿虽未直接参与其中,但他在李唐宗室中地位极高,他对李世民的选择和支持代表着整个宗室皇族中主流势力对李世民的拥护,这对李世民政权的正统性及之后贞观之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贞观之治为后面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贞观四年,李寿去世,追赠司空,谥号靖王。在他去世之后,唐太宗对他进行厚葬。
李寿墓石门。别具一格的墓葬形制李寿墓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墓长44.4米,是一座带有长斜坡墓道五天井的砖壁土顶单室墓,墓室内出土金银器、玉器、玻璃器、陶瓷器等随葬品330多件,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里绘满了内容丰富的壁画,主要内容有农耕牧养杂役、建筑图、出行仪仗、寺院道观等。其中,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一套石葬具,分别是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石墓门、龟形墓志和石椁。石墓门通高2.13米,宽1.77米,由门楣、额柱、门扉、门槛和狮形门墩组成,制作精美,构图特殊。门额近月牙形,正中央是一个大型的彩绘贴金半浮雕兽首,怒目圆睁,这类畏兽是以祆教的胡天火神为主杂糅了汉代的辟邪形象而成,具有驱邪避鬼、镇墓守护的功能。门扉里面阴刻天王像,天王头后均有背光,装饰着宝珠和飘带。整个墓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怪兽和神鸟两两相间,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李寿石墓门和同时期长安地区发现的墓门差异较大,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贞观色彩的独特表现。石椁,是罩护在棺外的一层葬具。李寿石椁位于墓室西侧,高约2.2米,长约3.55米,宽约1.85米,由28块青石组成,面宽3间,进深一间,如3间歇山顶式房屋建筑。在石椁的前面正中,安装着两扇可以开合的小石门,门楣上线刻有和石墓门基本一致的畏兽形象,周围蔓草环绕。石椁外部采用减地平浮雕的技法,内容上呈现出上下对称的布局,雕刻有四神、武卫、文武侍从、乘龙驾凤仙人等,彩绘贴金。石椁内部阴线刻有立乐伎12人、坐乐伎12人、舞伎6人、仕女77人、天王2人,所持乐器有15种之多,椁顶为天文星象图案。石椁底部阴线刻有十二生肖。石椁上的侍女,身材纤细、清瘦,流露出一种清秀之美,多是六头左右的身长比例,整个面部形象以瞳孔为顶点呈扁三角形状,弯月如钩的丹凤眼半睁半闭,两个瞳孔向中心靠拢,窃眸欲语,神情惟妙惟肖。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庆卫介绍说:“初唐时期仕女画审美重视人物的个性美,人物周边逐渐增加了花卉、风景或叠加人物等,波折线大量使用,形成了连环画似的空间感。李寿石椁和壁画上的人物图像还延续着南北朝秀骨清像的传统,人物刻画以窄长为主凹凸感不明显,在细部处理上比较简单,人体的曲线美往往被直筒式造型所遮蔽。”
李寿墓志外形为灵龟形,龟甲为志盖。极其罕见的龟形墓志李寿墓志外形为灵龟形,以龟甲为志盖,长1.66米,宽0.96米,厚0.64米。石龟头部、尾部和龟身连接,四足趴伏于长方形的底座上,头部前伸,双目圆睁,两耳贴首,獠牙及门齿外露,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灵龟的形象。龟背镌刻16字,龟身腹部刻写志文。这种龟形墓志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共发现了6例,除了李寿之外,其他人的身份都比较低。李寿墓志石底座四周线刻富丽流畅的蔓草纹饰,雕工精致,是唐代墓志中的珍品。把墓志雕刻成如此逼真的龟形,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龟崇拜的结果。早在原始氏族时代,龟就是众多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同时在我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龟的神话传说,如神龟帮助女娲补天、向伏羲献八卦等。我国古代称龟为四灵之一。汉代王侯之印皆用龟钮,魏晋南北朝不少帝王的墓碑都采用龟趺,而北魏孝明帝元诩甚至将年号改为“神龟”,成为我国古代对龟崇拜的空前创举。唐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把对龟的崇拜推到最高潮。据史书记载: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银袋,以防召命之诈,出内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饰袋。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赐鱼。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此外,对龟的崇拜还体现在唐代人的名字上,如李灵龟、陆龟蒙、李龟年等,均取龟长寿、祥瑞之意。
游客正在参观龟形墓志。一部分学者认为,李寿墓志雕刻成灵龟的形状,也是出于对灵龟的祈求和寄托,以求死者安宁,并使陵墓得以长久保存的象征。王庆卫持不同见解,他说,“以前人们都认为这类特殊形制的墓志和古人的长生观念息息相关,蕴含着灵龟负书传说的美好寓意,不过综合李寿墓葬的整体安排来看,在李寿死后采取龟形墓志还有着特殊的政治内涵。在应劭《汉旧仪》中记载'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享受朝廷殊荣的李寿家族镌刻龟形墓志,可能表现的正是他对朝廷的忠贞和臣子之道。”
游客在查阅李寿墓石椁信息。记者手记透过墓葬看唐史李寿一生,虽未有显赫战功,但因屡屡参战,受到李渊和李世民很高的赏赐,爵位也不断得以升迁。贞观元年十二月,李寿在长安去世,陪葬献陵。唐代有一套完整的墓葬制度,特别在唐代前期执行得十分严格。石椁的使用打破了王朝的定制,表现出朝廷对石椁主人的重视,凸显了朝廷所给予的特殊待遇,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李寿墓葬通过模仿长安城内郭城突出的寺观布局,结合墓室、墓道的结构,整体化模仿长安城,彰显了墓主一生最突出的功勋。同时,李寿墓室壁画与盛唐的墓室壁画相比,从内容到绘画手法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李寿墓绘制了大量农耕、牧养等表现世族地主庄园内的生产、生活场面的画面,这些题材是汉代墓葬壁画流行的内容。初唐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的确立,世族地主庄园趋于瓦解,这种题材的壁画在墓室中就极少出现了。此外,将佛寺与道观内容的壁画绘于墓室中,在目前发掘的唐代壁画墓中仅李寿墓一处。玄武门事件后,唐太宗为昭示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模糊武德时期的政治风云,便想整合更多的礼制以显示贞观政权的新气象,并以此强调突出他个人及追随者的功业。墓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表达,李寿墓葬形制和壁画囊括了多样化的政治蕴涵,与当时的通行墓葬制度并不吻合,整体体现出唐太宗对于墓葬特殊的探索之制,成为他政治倾向的表现。来源:陕西日报作者单位: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