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机转到底是怎么“转”的?必须掌握的助产基础知识,讲清讲透

在妇产科护理学和助产学的学习当中,分娩机制是较难学明白的一个章节,这主要是由于在分娩机制的学习当中,它的知识架构涉及到几何原理、力学原理、医学原理等多门学科,也许还需要有空间想象、立体思维、多维宇宙的天马行空的探究能力。

正常分娩机制是现代产科学理论体系之一,是学习异常分娩及其他产科学的基础……

什么是分娩机转?

分娩机转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也就是胎儿、产道、产力矛盾交汇、转化、统一的过程。

通俗地解释,分娩机制就是胎儿穿过产道来到人世的正确路径。之所以强调“适应”,就说明胎儿必须改变姿态适合于骨盆不同平面的形态,才能通过产道;“被动”,是指受外力推动而动,还有无奈、被迫之意。

调侃一下,人们都说做人难,其实降生之路真的不易,我不知道能不能称做九曲十八弯,但还真没人见过笑着来到人世的你、我和他。

一声声啼哭“苦啊,苦啊”,就是对出生一路的诉说。

什么样的胎方位才能走好出生之路?

当然是枕前位,也只有枕前位了。

分娩机转,从字面上解释,这其中一定有“转动”的那些事儿;

分娩机转分为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和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七个步骤。在这些步骤中,仰伸、复位和外旋转、胎肩和胎儿娩出三个环节是可以在母体阴道口外看到,其他步骤都发生在骨盆腔中,需要你有多维目光,立体思维去理解和想象的。

临床上枕先露占全部胎先露的95.55%~97.55%,在22种胎方位中,只有枕前位是正常的,其中又以枕左前位最多见。

下面分娩机转的讲解就以枕左前位为范例了。

01

衔接,也称入盆,也可以称为入轨

衔接是指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临床上也称入盆。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心就会听到孕妇们对胎头入盆的叙述,快到妊娠足月了,肚子反而没有之前大了;胎儿的头下去了;吃东西没有前几天感觉顶了;尿频总想上厕所……这就是胎头入盆了。

衔接的目的:找到入口,入轨,正确进入。如胎头不能进入,谈何出去!

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更明了什么是入盆了

在临床,经产妇往往在分娩开始后胎头发生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w胎头衔接。如果初产妇已临产胎头仍未衔接,需要警惕头盆不称。

看看在枕左前位时,胎头是如何衔接的

当胎头以半俯屈的姿态进入骨盆入口时,以枕额径衔接。

枕额径(11.3cm)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11cm),胎头矢状缝只能坐落在骨盆入口平面的右斜径上,这时胎头的枕骨位于骨盆左前方。见下图。

有人问为什么胎头要以这种形式入盆?

回答:此种方式最省力和便捷,也最符合“适应性和适合于”的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人类用漫长时间、坚苦卓绝的博弈演变和进化而来。

通俗地讲,衔接,就是胎头入轨。

胎头入盆=衔接,就如同胎头与骨盆入口平面的对接,也像卫星与空间站的对接,需要胎头姿势正确,骨盆的耻骨弓角度正常,任何一方的偏差都会影响对接的顺利进行,于是就有了胎头“均倾性入盆”与“不均倾性入盆”的概念。

均倾性入盆的概念:在胎头衔接时,多数情况下胎头两侧顶骨同时入盆,称均倾性入盆。

简单地说就是胎儿双顶骨连线与骨盆入口平面平行。

不均倾入盆的概念:一侧顶骨先入盆,另一侧顶骨后入盆,称不均倾入盆,骨盆轻度狭窄或骨盆倾斜度过大时可以引起。如下图所示。

02

下降,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下降的概念: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的动作贯穿全部分娩过程。

宫缩时胎头下降,宫缩间歇时,胎头稍退缩。但胎头终究是要向着骨盆出口的方向前行,一旦启动,没有回头。

胎头下降的程度,是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到盆底阻力的影响发生胎头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

也就是胎头一边下降,一边做着这些动作,而不是停下来做完了再走。

就如同自由体操项目,体操运动员一边翻滚着同时还在空中转体720°。看下图。

明了的说,下降,中间即转体又翻滚,终归一路向生。

03

俯屈,就是调整姿态

低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胎头俯屈的概念:当胎头下降到骨盆底,也就是骨盆轴弯曲处时,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借助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胎头下颏紧贴胎儿的胸部的动作称为胎头俯屈。

胎头俯屈目的:是使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以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线,驱使胎头更深的进入骨盆,离出口更近、更近。

其实在生活中的你,当遇到一个较小的空间需要通过时,你通常会不由自主的低头、收肩双手抱胸前,千万别说你从来都不会如此,除非你是来自火星。看下图吧。

形象地说,俯屈,就是调整姿态。低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04

内旋转,就是这里有探险,

胎头先来,胎肩不动

内旋转的概念:内旋转是指胎头为了适应骨盆纵轴,其枕部向母体前方旋转45°,使胎头的矢状缝与母体骨盆前后径一致的动作。

特别强调,这个时候只是胎头在转动,而且是第一次转动;胎儿的肩部还在骨盆入口平面以上,没有进入骨盆入口,胎肩是不动的,此时胎头与胎肩呈扭曲姿态。

之所以称为内旋转,并不是因为转动的方向,而是因为此时的胎头在骨盆内,助产士、产科医生是无法在产妇的外阴处看到,因此称为内旋转;

至于胎头内旋转的方向,是因胎方位而定的。

在枕左前位时,胎头内旋转的方向是向母亲骨盆前方的中线也就是耻骨联合方向,也就是骨盆的右侧旋转45°。

内旋转的目的:使得胎头适应骨盆纵轴、适应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而旋转。

在这里有必要再次复习中骨盆平面横径(坐骨棘间径)为10cm,骨盆出口平面横径(坐骨结节间径)9.5ccm,中骨盆平面和骨盆出口平面前后径均为11.5cm。

内旋转的动力来源于: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枕左前位时胎头枕部遇到骨盆底肛提肌的阻力,肛提肌收缩将胎儿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骨盆前方,相当于骨盆出口平面的前三角的部位,这里因为有阴道口所以阻力会小一些。

胎儿枕部自骨盆左前方向骨盆右侧也就是母体骨盆中线的方向旋转45°成为正枕前位,此时,小囟门转至耻骨联合下缘,至此完成胎头内旋转。

胎头内旋转从骨盆平面的角度评价,是从中骨盆平面开始至出口平面完成;从时间的角度评价,是在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明了地讲,内旋转,就是胎头转向正前方而肩膀不动,只有头扭动45°,头肩扭曲哟。

05

仰伸,致敬

都是为了尽早看到“你”

是致敬生命最初的善待

仰伸的概念:当胎头完成内旋转到达耻骨联合下缘,胎头继续下降至阴道外口,宫缩和腹压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推向前方,两者共同作用的合力是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前进,也就是阴道口的方向。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胎头经拨露后着冠,当胎头枕骨下部到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顶、额、鼻、口和颏相继从会阴体前缘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进入骨盆入口,左枕前位时,胎儿双肩径在骨盆入口平面的左斜径上进入骨盆。

助产士、产科医生是胎儿最先看到的人,所以在描述助产士这个职业时有如此这般温暖的描述:

第一个看到你的人是我,你第一个看到的人也是我。这就是胎头仰伸看到的第一个世界。

06

复位和外旋转,复位,回归

外旋转,胎头恋着胎肩

复位的概念: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左斜径下降。

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解剖关系(纠正内旋转后胎头与胎肩呈扭曲的姿态),胎头枕部向母体左外侧旋转45°,回到之前的方向(胎头与胎肩垂直的关系)的动作,称为复位。

复位实际上是胎头回归的复位。如下图。

随后,胎肩在骨盆腔内继续下降,到达中骨盆平面时,为了适应中骨盆前后径长、横径短的特点,胎儿前(右肩)肩在产力和母体盆底软组织的阻力所致的合力作用下,向前向母体中线方向旋转45°(胎肩内旋转),这时的胎儿双肩径转成与母体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上。

此时的胎头枕部需在母体外(你能看得到的)继续向母体骨盆左外侧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相互垂直的正常解剖关系。胎头这时的旋转称为“外旋转”,如同胎头恋着胎肩。

胎头“外旋转”的本质是胎肩在母体骨盆内发生“内旋转”!

07

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儿的软着陆

胎肩及胎儿娩出

胎头外旋转后,胎儿在产力的作用下继续下降,继而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后(左)肩从会阴体前缘娩出,胎体及下肢相继娩出,完成全部分娩过程,胎儿软着陆。

总结

特别要说明的是,分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下降动作贯穿分娩全程。胎头的各种适应性转动都是伴随着下降动作而完成的,每个动作没有严格的界限,当然更不可能停顿下来让你辨识!

总结一下:

衔接,入轨,就是胎头进入骨盆腔的轨道;

俯屈,低头,就是胎头改变姿态,更好地前行;

内旋转,扭转胎头,就是胎头修正自己朝向前方,但是肩膀不动,你在阴道外口是看不到的;

仰伸,致敬;都是为了尽早看到“你”,是致敬生命最初的善待;

复位和外旋转,复位,回归;是胎头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左枕前位)。外旋转,胎肩在骨盆腔里内旋转成侧位,胎头在阴道外口去找回自己的位置,叫做“头找肩”转成侧位,胎头与胎肩都是望向骨盆右边,是向赋予生命的母亲的敬意。

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儿软着陆。

下降,不忘初心;胎头沿骨盆轴一路翻滚、转动不忘前行的始终如一。

不要忘记,骨盆腔的路只有10cm,分娩之路要运用几何原理、力学原理、医学原理,也许还需要有空间想象、立体思维、多维宇宙的天马行空的探究能力。、

分娩之路胎儿和母亲要走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小时;而分娩机转就是分娩之旅的明灯…… 声明:

文章系本平台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