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文种谁更聪明?文种死于非命,而范蠡自我保护、三迁居住地
范蠡和文种是越王勾践身边两名最忠诚、最得力的谋臣干将。他们帮助越王出谋划策,振兴国家,治理军队,克敌制胜。在越国被吴王夫差打得大败,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绝望境地时,他们和勾践一起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东山再起,将吴国灭掉。不仅报了前仇,还使中原诸侯尊称勾践为霸主。
对范蠡等人的巨大功绩和耿耿忠心,勾践一直牢记在心中。他对他们十分信赖,他让范螽担任了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职务,将军权托付给他。然而就在这时,范蠡却作出一个一时让人费解的举动——不辞而别,罢官而去。当越王勾践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会盟,回到姑苏,开了一个盛大的庆功会,大赏功臣时,人们才发现,宴席上独缺理应记上首功的范蠡。他哪里去了?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高官厚禄不去享受,却自动罢官离去,一时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说范蠡不辞而别多少有点过分,其实他以隐晦的方式曾经与勾践表露过这一意向。范蠡郑重其事地给勾践写过一份书面报告,其中说道:“我听说过这样一个道理:君主有忧愁患难的时候,臣应当尽自己的力量为君主解忧!君主蒙受耻辱的时候,臣应当以身殉国。当年主公在会稽蒙受耻辱,我没有殉国的原因,是为了灭吴复仇。今天,目的既然达到了,我请求接受当年在会稽时应遭到的惩罚。”从字里行间,只有他勾践才能隐约地觉察到,范蠡是带着某种难以言表的忧虑在思考着未来,有可能离他而去,心里十分着急。
为了宽慰范蠡,稳定他的情绪,勾践向他发誓:“如果今后你有什么过失而我不替你掩藏,你有功绩而不予以表扬,我将来就会遭到抛尸异地而不能死在自己国家里的下场。”又是赌咒又是发誓,其情其意既真切又感人。接着,勾践又对他许诺:“回去以后,我把越国的一半分给您。”勾践生怕还是留不住范蠡,最后似真似假地对他发出警告:“你如果不听我的话坚持要离开我,我就不得不把你杀了。”对勾践的这一番诚意,范蠡坦诚地作出了表示:“你是按你独断的权力行事,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决定。”最终勾践还是没有将范留住。
一天晚上。范蠡收拾了一些小巧的珠宝和简单的行李,带上少数几名追随多年的亲信,悄悄地坐上一条小船,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越国。
据说,范蠡一行乘坐的小船,经五湖(太湖)入海,几经颠簸,到达齐国。在齐国,范蠡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买了一块土地,全家日出而作,精心耕耘,过起了平民生活。由于他们一家勤劳刻苦,善于经营,劳动致富,没有几年,居然也聚集了相当多的钱财,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
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朵里,他十分赏识范蠡的经营管理能力,觉察到这是一位奇才,就请他出山,有意拜他为相,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工作。范蠡很有感慨地说:“我在家从事生产而能够积攒几十万的资财,做官能够达到上卿将相这样高的位置,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这个成就算是达到了顶点。长期处在优越的地位,享受崇高的荣誉,受到热情地称赞,这对自己并没有好处。”于是,范蠡又一次主动将相印交还给齐国国君,也许是为了躲避官场,只带了少量贵重的珍宝,和家星人一起,默默地离开了本可以使自己飞黄腾达的齐国。
范螽的第三个落脚点是陶国(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这时,他已改名换姓自称陶朱公。他看到这里交通方便,客商云集,全家人除了耕田种地外,就因地制宜地从事起商业活动。由于他能够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和物资余缺的信息,又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买卖做得非常顺手,几年后成了远近闻名的巨富。
对于范蠡的诡秘行动,尤其是他放弃高官厚禄执意离开越王勾践的举动,许多人无法理解。直到文种在越国被害,人们才恍然大悟,惊叹范蠡超人的洞察力和智谋。自从范蠡离开越国后,德高望重的文种一直担任着越国相国的职务。然而,已经完成了霸业的勾钱,其思想作风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君臣之间的感情也开始疏远了,不再像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那些日子里,那样亲密无间。他开始妒忌和畏惧起文种的才能。
悲剧终于开场了,有一天,勾践派人送给文种一把利剑,同时还附有纸条一张。文种打开一看顿时觉得天昏地暗,只见上面写着:“你教我报会稽之仇必须采用七种策略,我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把吴国灭了,还有四种你掌握着,请你用那四种策略到地下去为我的父王先辈效劳吧!”文种看完纸条,不禁仰天长叹:“我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说完后,引剑自刎。
原来,范蠡和文种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密友,范蠡进入仕途,还是文种引荐的结果。他们两人来到越国后更是互相配合,感情十分融洽。范蠡不辞而别后,最使他放心不下的还是他的老友,他曾给文种写过一封信,直言不讳地提醒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够共安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开他呢?”文种看到信后,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相信范蠡的见识有道理,但又舍不得相国这样显赫的地位和待遇,更觉得勾践对他这样立下过大功的勋臣,总不至于太过分吧!患得患失的思想使文种死于非命。
人们惊叹范蠡的高明,他对那些代表古代皇权利益的君王,其强烈的权势欲,自私和残忍的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几次放弃高官厚禄,悄然离开政治舞台,三迁居住地,其实是一种自我保全之计。足智多谋的范蠡,是在以智谋实行自我保护。
中国古代历来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说法,范蠡对此计称得上应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