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太子参,与人参有何区别,如何理解“太子”?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太子参,与人参有何区别,如何理解“太子”?

在历代医家的手里,太子参其实并不算是什么常用的品类,甚至可以说,太子参只是一味比较“小众”的中药。

但近现代医家似乎对它有点情有独钟,在各种方剂里,逐渐多见到太子参的名字,所以,我们有必要更好地熟悉一下太子参。

客观点说,在比较古代的本草古籍里,并没有太子参的记载,最早属于江南、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地方民间用药,还有孩儿参、童参等别名。

从植物属性来说,太子参属于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叫做“异叶假繁缕”的干燥块根,现在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多有家种。

从外观形状来看,太子参是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平直或弯曲,长大概在5到7厘米左右,直径2到5毫米之间。表面淡黄白色,呈半透明状,表面稍微有纵皱,并有若干横沟纹以及须根断后的痕迹。它的根头钝圆,多有残留的茎基或茎痕,下端渐细。质地坚硬而脆,容易折断,断面为黄白色。

太子参的炮制比价简单,采集回来的新鲜根茎用开水焯一遍,晒干后入药。以根体肥壮、表面黄白而没有须根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太子参含有丰富的果糖等成分,或许就是它滋补功能的物质条件。

中医认为,太子参主要就是能益气生津,但其滋补之力远不如人参,甚至还不如党参,但太子参侧重于补益阴气、生津止渴、调肺润燥。也就是说,在补气的同时,它还能滋阴生津,这个特点就很适合温病康复期的调养了。

太子参性味甘苦而微温,主要入脾、肺经,功能也就是补气、生津。近代医家喜欢使用太子参,主要就是它补气还能生津的特点,一些肺虚咳嗽、脾虚泄泻、久病气虚、气短自汗、精神疲倦、津液不足之证,都可以用到它。

具体的运用大概就是补气滋阴,对于体质虚弱、属阴虚者尤为适宜。常用于温病后期,泻热已退,但机体正气亏损,气阴两虚之证,证见肺气不足、伤津口渴、阴虚咳嗽之类;

此外,太子参也有一定的补益脾胃作用,能帮助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这个特点,就适合一些儿童的调理,无论是病后体弱无力、自汗,还是素体虚弱之证,都可以运用。

太子参名字里也有个“参”,它和与人参比起来,人参的补力远胜于太子参,所以能用于强心救脱,或体虚而偏于寒者;而太子参较柔润,更适合于阴虚血热,阴伤津燥之证。

日常一般的进补方面,太子参确实可以替代人参。血压偏高之人,太子参进补就比人参要好用多了。

太子参和西洋参比较:两者都能生津,但太子参稍带补气作用,适合热病伤津、有口舌干燥的气阴两虚,或者温病余邪未尽但正气已伤者。

总而言之,太子参确实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不宜过于推高它的滋补能力,论滋水制火,太子参不及沙参、玄参;论补益元气,太子参不如人参、甚至不如党参。

唯有在气阴两虚、且情况和缓,只适宜慢慢调理的情况下,太子参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它滋补的作用小,才不至于有什么上火之虞,这或许是现代人喜欢用它的关键所在。

但无论如何,太子参也属于一种“参”,按照中药“诸参辛芍叛藜芦”的配伍禁忌,我们也应该避免它和藜芦配伍。

补充一点:上面说到,在历代本草古籍里没有太子参的记载。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在《本草纲目拾遗》里确实有“太子参”这个名字。但需要注意的是,那个太子参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太子参没有任何关系。《本草拾遗》里的太子参,指的是根茎很小的人参,后世一般不循用这个说法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