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战陈下,看刘邦如何打爆项羽
九段道场
菜九段独挑学界,不让假史成永远
为了欺骗项羽放还家眷,刘邦设计了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和约。鸿沟以东有大量汉军需要回撤,楚军需要退到九江国等待汉军撤出。汉在和谈期间让黥布等策反了九江的周殷,又策反了楚军必经之路陈下(河南太康)的陈公利几,韩信、灌婴等也以回撤幌子移动到陈下附近的垓下(河南鹿邑)。待项羽撤退到陈下,韩信等先期抵达汉军、刘邦等追击汉军、利几等变节楚军一起发力,将项羽打得惨败。突围后的项羽发现九江去不成了,才东撤到灵璧,再度被包围后,弃军逃跑,战死乌江。本文字基于菜子以下的研究而作: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 bbs.tianya.cn/post-no05头脑风暴:战陈下,看刘邦如何打爆项羽
为了欺骗项羽放还家眷,刘邦设计了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和约。
鸿沟以东有大量汉军需要回撤,楚军需要退到九江国等待汉军撤出。
汉在和谈期间让黥布等策反了九江的周殷,又策反了楚军必经之路陈下(河南太康)的陈公利几,韩信、灌婴等也以回撤幌子移动到陈下附近的垓下(河南鹿邑)。
待项羽撤退到陈下,韩信等先期抵达汉军、刘邦等追击汉军、利几等变节楚军一起发力,将项羽打得惨败。
突围后的项羽发现九江去不成了,才东撤到灵璧,再度被包围后,弃军逃跑,战死乌江。
本文字基于菜子以下的研究而作: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 bbs.tianya.cn/post-no05
看刘邦如何玩死项羽
在鸿门宴事件,刘邦被项羽玩了一把。刘邦因实力不济,选择了退让,让项羽过了一把下棋的瘾。项羽的霸王,就是指他主持了当时的棋局,而那个机会也是刘邦做出了承让。岂知天道好还,仅时隔四年,就轮到刘邦下棋了,这一下,就下得项羽根本没有机会翻盘了。刘邦的棋局,就是最后的楚汉决战。这个决战不是像历史记忆记录到的是临时决定毁约开战的,而是刘邦早早就开始布局,并且将项羽一步一步诱导到布好的棋局中,从而一鼓击溃。其实刘邦的上述行棋内容,菜九在《千古谁识战垓下》大致说过了。那个文字主要论证垓下之战的真伪。现在换个角度,从刘邦布局行棋的题材入手,看刘邦如何玩死项羽,是否效果更好一点。也因为《千古谁识战垓下》已将对史料的甄别工作做完,所以此役可以直接用新得出的结论来推导历史。
本文小目
1.刘邦已经完全掌控局面
2.人质问题让刘邦迟迟不能发动攻击
3.和约的手筋在于麻痹项羽
4.项羽没有太多的选择
5.刘邦为项羽沿途挖坑
6.刘邦守约的烟幕弹
7.汉对楚的最后追击启动全盘阴谋
8.中心开花,项羽经受毁灭性打击
9.会战失败,项羽仍走原定计划碰壁
10.兵散垓下,项羽被彻底玩死
11.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
12.还原楚汉最后一战
1.刘邦已经完全掌控局面
楚汉和约的缔结过程,就是刘邦玩项羽的过程。楚汉和约是汉四年九月定的,而和约的进行时间则早得多。早到什么程度,应该早到龙且覆灭后,就开始酝酿。龙且覆灭的时间,月表记为汉四年十一月,实际上这个时间不是很确定,因为那段历史记载太混乱,时间点完全模糊了。估计实际时间会迟于这个记录,但也不妨以此点推算时局的走向。
在汉灭龙且之前,楚军虽然在全局上不占优,但也没有显露败象,至少在刘项荥阳一线的缠斗中,楚还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只是这样的局部优势,不足以抵销楚的全局性不利。其实从汉经历了败彭城的暂时性低谷后,汉的重新崛起的态势就始终没有改变过,即使是在荥阳一线两度失利,也没有影响这样的趋势。在平定了北方的魏代赵后,汉的疆域扩大到令楚恐惧的地步。到了汉把齐吃掉之后,汉对楚构筑起的大模样,就让项羽闻到失败的气息了。到了龙且覆灭后,项羽一下子就感受到脖子上的绳索开始勒紧了。因为伴随着龙且的覆灭,不仅楚的战争潜力被消耗殆尽,楚之后方包括国都彭城也全部沦陷于汉,在荥阳相持线的楚军就成了无后方作战的孤军,即使是表面占优,但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在总体形势上是被汉的势力包在当中了。也正因为龙且的覆灭,项羽的最终失败成了汉可以计算的事件。所以楚要在龙且失败后,正式启动议和程序。可以肯定,如果汉对楚发动攻击,胜负是没有悬念的,汉的优势太明显了。但刘邦迟迟没有对楚发动攻击,而是选择了议和。原因很简单,因为汉王家眷都在项羽掌控中。
2.人质问题让刘邦迟迟不能发动攻击
汉王家眷自从汉二年汉败彭城后,就始终在项羽掌握,而且是随身不离左右式的看管。因为和约之前,楚之老巢彭城已经被汉将灌婴等攻克,并未能解救出汉王家眷。这表明汉王家眷没有被留在后方,一直在项羽身边,在火线上。前不久,项羽还以太公的生命要挟汉王投降,并真的把太公架到火上了。所以汉王家眷的重要性,成了楚汉双方博弈的重要内容。所以,刘邦明明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还是做出以达成和约的姿态,来交换楚返还汉王家眷。这个提议有一定的诱惑力,因为此时是楚而不是汉,更需要停战。陷在汉军重围的楚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希望,所以议和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之所以在如此劣势下,汉还愿意与楚约和,也是因为项羽手里有人质。
3.和约的手筋是麻痹项羽
楚汉议和呈现出非常诡异的现象:需要和平的是项羽,但提出议和的是刘邦。和约是刘邦发起的,和约内容也是刘邦提供的,项羽只是批准接受了这个看似对楚非常有利的和约。因为刘邦瞅准了项羽迫切需要休战,便发动和平攻势,以便迎回人质。和约是手段,迎回人质才是目的。这个过程,史料记得含含糊糊,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将这个过程总结成这样,应该是菜九的贡献。
汉王派人向楚喊话:你们放人,我们休兵。和约由此而始。
如果真能休兵,项羽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关键是放人之后,拿什么来保证不再起战端?根本没有嘛。项羽虽然年轻,但也是老江湖了,并且以猜忌心重闻名于世,他也知道刘邦的承诺未必靠得住,一旦放汉王家眷放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约束刘邦。这个问题大概是和约久久不能达成的原因。
刘邦当然也知道取信项羽不容易,所以他要做的事就是在缔结和约时,释放最大的善意。根据和约的过程非常长,大概可以推论,这个和约不是一下子达成的,而是经过反反复复的讨价还价才谈成的。过程中肯定是汉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越来越向着和约达成的方向行进。史称汉王先让陆贾前往商谈,没有奏效,然后派了侯公才达成约和。之所以要派几拨人去谈,这可能是汉王的伎俩,并非陆贾的会谈水平不如侯公,是刘邦对他的授权就是那么多,也就只能谈到那个程度。过程显示,刘邦出让的所谓的利益并不是很爽快地一下子提出,而是像挤牙膏似地一点点地拿出来,显得非常为难的样子,最终的成果让侯公得到了。为了取信项羽,这样做是非常必要。否则你根本不打算执行的承诺,再爽快地提出来,就会让人疑心嘛。《功臣表》记周緤的功劳有“楚汉约分鸿沟,以緤为信”的记录。表明周緤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刘邦最信任的人,替刘邦担保协议的有效性,最终菜九的这个老本家也让刘邦给耍了。看来周緤的忠厚老实在当时也是名声在外的,连项羽都知道,有周緤的担保,和约这个事情大概是出于诚心的,而不疑其他。
最后的和约内容是,以鸿沟为界划分楚汉势力范围——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照此约定,则汉退出鸿沟以东,楚退出鸿沟以西。汉在东部占有大量楚地,连楚都彭城都被占领了。而楚在鸿沟以西的地方就是项羽集团用兵之地,比鸿沟以东汉占楚地要小很多。所以这样的和约,从表面上看,楚得利很大。
和约的目的是让汉王家眷释放,这个步骤不难,释放即可。作为交换条件——楚军撤退到鸿沟东部,汉军撤退到鸿沟西部,就非常有难度。如果双方退兵的话,楚军会有麻烦,因为向东退却,会退到汉军的势力范围内,所以楚军不能直接退兵执行和约。那怎么办呢?估计和约会规定,原本完全在鸿沟以西、荥阳一线的楚军可以向南退到九江国地面,等鸿沟以东汉军撤退到鸿沟以西,然后楚军再回到汉军退出的东部地区。这大概就是刘邦给楚军画出的线路图,刘邦考虑得非常周到。可能也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估计项羽经过反复权衡利弊,觉得刘邦方面的让步也相当可观了,撤退方案也很完美了,想再多榨取利益,也未必行得通。所以,项羽就答应了下来。
史料中有韩信带兵到陈、灌婴会汉王颐乡的记录,看起来很像是在执行和约规定的西撤行动。记住颐乡这个地方,与所谓的垓下之战的垓下是同一个县,当时的苦县,现在的鹿邑县,都在河南省。垓下到底在哪里,后面会专门讨论。
估计项羽会派人到齐左近,看看汉军是否有撤军的迹象,只有在确认了东部汉军西撤的动向之后,项羽才会释放汉王家眷。这也是作为弱势一方必然的谨慎之处。不可能一签订协定,就立即执行,总要看看处于优势一方是否按照协议行动才行。
再强调一下,历史记录表明,和约的达成是换上更得力使者的结果,这固然是一个解释,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汉根本没有遵守和约的意思,则这个旷日持久的和约过程更可能是汉施展阴谋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不打算执行和约,汉也要表现出对和约的斤斤计较,就这样才能让项羽相信汉的诚意,刘邦玩项羽主要就体现在这些方面——要让项羽在这样的和约中得益,而且得益相当大,所以这样的利益要一点点地给,一直给到达到项羽心理满足程度为止。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和约反反复复旷日持久。至于刘邦不肯见为其达成和约的侯公,可能是演戏给世人及历史看的,旨在掩盖他的欺骗手段。
4.项羽没有太多的选择
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和约是军事斗争的一部分。与汉缔约时,项羽处在急速衰落中,他就那么放心刘邦吗?当然不是,项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局势根本不乐观,所以他对刘邦的诚意寄予一定期望。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就算扣住汉王家眷又有什么用,既不能杀又不能吃,至多只是阻挠汉军发起总攻,但汉军的步步紧逼还是阻挡不了。到了这个时候,汉王家眷在楚军手中的意义似乎不大了,因为楚之败象太过明显了。所以项羽答应刘邦提出的和约,不是他脑筋不好用,容易被忽悠,而是他的处境决定了他只能侥幸行事。
虽然汉王家眷做了项羽的俘虏,但项羽待他们并不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刘项二人有结义兄弟的情义在起作用。汉王毁约反出关中的时候,汉王家眷都在东方,就在项羽的眼皮底下,但项羽并没有难为他们。直到汉王东征打下彭城,项羽反击得手后,才将汉王家眷掳作俘虏,此前汉王家眷一直是逍遥“法”外的。如果项羽在知道汉王定三秦后,立即以其家眷为要挟,会有什么效果?肯定比最后的时候好。这一步棋早就应该走,为什么没有走,可能项羽觉得不用惊动不相干的人,或者以为自己可以搞定。岂料刘邦才气并不在项羽之下,而且憋了一肚子气,形成的冲击力非同小可。刘邦手下得力者众,较之项羽方面人才有优势,所以斗转星移,强弱互换位置,刘邦成了稳操胜券者,项羽只能指望刘邦方面信守承诺。至于能否信守,也只有走着瞧。
5.刘邦为项羽沿途挖坑
虽然前面提到的刘邦给项羽划出的东撤线路图纯属猜测,但也是基于充分掌握了当时局势的推算,并且是参照了后面实际发生的事件后的猜测,所以这样的猜测应该比较接近实际。项羽最后的失败,历史记忆突出了垓下之战,实际上失败的关键事件还不是垓下有战,而是撤退方向上出了变故。比如九江地面去不成了,因为当地楚军变节倒戈了;比如陈这个中继站沦陷了,守将陈公利几临阵倒戈了,参与其事者还有楚国重臣令尹灵常。在经历了这两件事后,项羽的原本打算在陈下休整的计划彻底泡汤了,开始苦战突围了。而这一切变故,无不是刘邦在使坏。看来,这一切都是刘邦在和谈烟幕下悄悄为项羽做的局。
九江原来是楚将黥布的封国,因与项羽闹翻,投靠了汉,被项羽派兵逐走。之后,黥布在什么地方活动不是很清楚,反正是在远离九江国的地方为汉争天下而效力。到了楚汉约和时,汉突然封黥布为淮南王,即王原来的九江一带,而当时九江一带还在楚势力的控制之下。汉此举显然提升了黥布干活的积极性,很快,黥布就潜回原封地,与旧部或九江楚军当局联络勾兑。虽然黥布背叛了楚,但黥布在楚的体系里的资历非同小可,估计当地守将如周殷之流都会很给面子的。黥布工作的成果就是,在楚汉和约达成、楚军向南撤退的过程中,九江地面的楚军倒戈了。此举的后果是,项羽东撤大军,已经没有一块可靠的地盘可以栖居了。这也是项羽到了最后的宿营地(被记为垓下,实际上不是),就没有突围的意愿,而是作了弃军逃跑的原因所在。
黥布之外,汉还加强了与彭越的联盟。本来彭越就是汉的盟友,其活动范围在楚的势力范围内,所以彭越的活动就会伤害到楚的利益,因此时常受到楚的打压。在抵抗不住的时候,彭越会采取与楚约和的步骤,待缓过气来,又继续在楚的地盘里折腾,如此反反复复,对楚造成的伤害不小。但到了楚汉约和期间,汉突然封彭越为梁王,时间是汉四年九月,就是楚汉和约达成之月。此事记录在《汉书》里,《史记》彭越封王在项羽覆灭之后。《汉书》或另有所据,这个情况也符合当时的实际,因为史料有彭越为汉军决战提供军粮的记录。联系黥布的事迹看,刘邦在为决战对盟友作了最大动员。
刘邦对楚军的统战工作也在暗中进行,最后汉追击撤退的楚军,就在陈下大战一场,而楚军方面的陈公利几居然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倒戈了,其同谋者可能是楚之高官令尹灵常,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是巧合,肯定刘邦早就事先做统战工作了,可能也事先约定,待到汉军与楚军在陈一带交战,已经作好变节准备的楚军就在内部作乱,这个事情史料没有说,但确实发生了,过程应该就是菜九描述的那样——在陈之楚军正是在楚汉主力交战时变节的。
加上前面说过的,以履行和约为名的东撤汉军韩信部、灌婴部,正好提前到达陈这个位置,到达这个位置的汉军或者还有吕泽部,是从南阳方向过来的。楚军向南撤退到陈这个地方,前有汉军堵截,后有汉军尾随,相当于进入了汉军的包围圈。
以上就应该是刘邦为项羽挖的坑。只要和约一签订,人质一放还,楚军一南移,这一切的一切早已精心策划好的步骤,就会在某个关键点上爆发,将不可一世的楚军打垮。这个关键点就是陈下,项羽一旦进入了这个刘邦精心谋划的伏击圈,就将万劫不复。
6.刘邦守约的烟幕弹
刘项二本纪记载,楚汉和约的内容是划鸿沟为界,放还汉王家眷,双方罢战;还记载了约成之后两军皆呼万岁,表明两军皆有罢兵的意愿。根据日后两军的动向,菜九以为,至少这个两军皆呼万岁可能记载有误。
原本以为 二本纪记载的皆呼万岁,可能只是楚军,不包括汉军。汉军因不打算执行和约故不会欢呼。但为了麻痹项羽,制造和平的假象,也不排除汉王安排部分军队做出欢天喜地的样子。这样做的用意是让项羽知道,汉军也是盼望和平的,可以让项羽放心地脱离战场南撤,因为刘邦已经在项羽撤退方向上布好了局,项羽的撤退,就是向彻底覆灭进军。如果将刘邦的阴谋分为两截,则迎还家眷为第一步,家眷接到后,就要全付心思进行第二步——歼灭项羽。
史称刘邦是在谋士的鼓动下才毁约的,这样的记载明显是误记,前面说过,刘邦在约和的同时已经在部署最后决战,所谓的谋士鼓动的记录或者是为了开脱刘邦,或掩盖刘邦在缔约之前就没有打算遵守约定的行为。因为已经完成布局的刘邦根本不可能守约,灭楚而且是即刻灭楚是刘邦的既定方针,而不是什么人鼓动的结果,否则仓促改变作战计划,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完满的结局的。至于那个与事实不符的记载,是为了夸大谋士作用的一则文学创作,不得以为信史。因为汉军根本就没有打算遵守和约,所以即使记录上是张良、陈平鼓动刘邦违约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7.汉对楚的最后追击启动全盘阴谋
史称刘邦接受了谋士的提议,毁约击楚。当时楚军已经撤离,则汉军大概稍迟了一点,就展开追击。虽然谋士提议是假,但汉对楚的追击步骤大致如此,即楚先脱离战线,然后汉才组织追击的。换言之,撤退的楚军没过几天就感觉到汉军的追击,也就知道所谓的和约是个骗局了。但撤军也是个系统工程,既然已经启动了,也不可能更改,估计楚军的前驱已经更早出发,并走到更远处了。估计汉的追击也是走走停停,因为刘邦做出决战的计划,本就没打算靠荥阳一线的汉军来完成决战,而是要调动整个汉阵营的力量,共同参与并共同见证对楚的最后一击。彭越对汉军的粮草支援,应该就是汉毁约后进行的。对于项羽这样的劲敌,并不是前方已布置妥当就可以放手一搏的,还是要集中所有的力量进行决战。估计刘邦应该把能够召集到的力量全部召集齐,这里面肯定少不了吕泽部。因为最后记录到的决战有吕泽部的靳彊、蛊逢都参加了,他们是直接赶到陈,还是先在荥阳一带与刘邦会齐,不详。但吕泽部也相当庞大,估计有提前赶到陈下的,也有到荥阳一带与刘邦会齐的,或者是在到陈的中途加入的。
8.中心开花,项羽经受毁灭性打击
因为刘邦对楚的布局是处心积虑的,所以在对楚追击的过程中,汉军会越聚越多,估计即使刘邦亲领的汉军能够追上楚军,也不急于开战,因为在计划里刘邦已为楚军预备了最好的交战地点。这个地点就是陈,今天的河南周口、淮阳一带,具体作战地点被记为阳夏、固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太康——吴广的老家,与周口、淮阳很近。因为楚军也是个庞大的军队,所以作战地点分布得稍微广大一些。在这个地点,汉有从东部聚拢来的灌婴、韩信部,估计还会有其他汉军,比如从西南聚拢来的吕泽部,在以逸待劳恭候楚军呢;有楚阵营的令尹灵常、陈公利几等内应准备随时发难;楚军南下至此原本打算在陈下休整,可能会有所懈怠。这几个因素聚合起来,将极大地有利于汉军对楚的攻势。可以说,楚汉在陈下一带发生的作战,实乃刘邦早就谋划好了的,整个作战步调,完全是在刘邦预谋下进行的。项羽连选择战场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最后一战的特点。
前面提到过吕泽一脉在陈下决战的记录,刘邦所部的记录更加可观,樊郦滕灌都参加了陈下之战,其中:樊哙与灌婴的战功特别大。靳歙的功劳也很大。这些人都是刘邦的主力战将,他们全线压上,又战功很大,表明项羽所部在陈这个地方吃足了苦头。
史料说项羽在垓下驻扎,那是不可能的,不会败于此再驻扎于此。所以即使史料清清楚楚地记了垓下是项羽弃军逃跑的地方,也不能认可,项羽最后驻扎的地方不叫垓下。至于今天公认此地为垓下,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给当地加上的名字,当不得真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楚汉最后的决战之精彩绝伦在史料上没有反映出来。樊郦滕灌等汉将对楚军的胜利规模虽然很大,但楚军并没有被打垮,还是屹立不倒,还有条件与越聚越多的汉军搏杀并冲出重围。当然,这个对汉军来说的决战,对楚军只是遭遇战,落入汉军包围圈的反伏击战,这场战争是以楚军的失利而告终。如同一个拳击手,在拳击台上经受了无数暴风雨般的击打之后,最后被重重的一拳击倒。汉军在陈下的种种运作,就是在为击倒楚军准备最后一拳。而经过陈下之败的楚军,应该没有实力及底气再与汉军决胜垓下了。
汉胜陈下史料,看看是否决战级别:
《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
《傅靳蒯成列传》记: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曲成侯蛊逢) “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
9.会战失败,项羽坚持原定计划又碰壁
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人,在陈下这个地方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必然会遽然倒下。但是项羽没有遽然倒下,没有在陈下这个地方覆灭,固然表现出超强的抗击打能力,这也体现了他超强的战争能力。在陈下决战失利后,项羽还能聚拢部队,实现了突围。突围之后还能再战,这就是陈下战后的垓下战。
菜九结文至此,一直在重陈下轻垓下,或者已经让广大看官愤怒了,现作点交代。垓下在现在的河南鹿邑,与陈下决战的太康是邻县。项羽在陈下受到沉重打击后,突围到了垓下,又被团团围住。尽管有三十万对十万的决战描写,菜九以为,这个地方并不是关键性战斗,关键性战斗已经在陈下完成了。前面列出的樊哙、灌婴等人的战功就很能说明问题。项羽经陈下作战打击,应该元气大伤,不可能也没有能耐放手与汉军决战。真实的场面可能是楚军与汉军稍一接触,便设法逃离战场了。按决战楚军十万人计,到最终项羽逃跑后,楚军残部还有八万,表明楚军在垓下损失不大,因为除了作战损失,突围过程中还会有损失,比如掉队、开小差,在楚军全线溃败的情况下,掉队、开小差不会是小数字。所以根据楚军的损失不会太大的情况来看,垓下战并不激烈。估计项羽情知不敌,就再次突围了。
往哪里走呢?汉显然根本不打算履行和约,还要按原定计划走吗?看来当时项羽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只能往九江国方向去。大概走到城父一带,就发现情况不对了,因为从九江方向过来了黥布与周殷这样的变节武装,以及汉军刘贾部已经包抄到位,显然九江地面已经不再是可靠的后方,已经成了敌国。所以项羽只能改变撤退方向,向东转移,退到最后项羽弃军逃跑的地方,至于其地是否叫“垓下”,似应该存疑。
史料都说黥布参加了垓下决战,菜九以为,他与刘贾及周殷没有参加决战,只是参加了最后在所谓的垓下对项羽的合围。因为他从九江方向过来,正好迎到了突围出来的项羽。而项羽也看出九江那边肯定是不能去了,于是改变行军方向,由南下改为东进。所以项羽只有停下来,才能等到黥布等来来合围。而项羽已经从垓下突围出来经过城父一带,就不可能再于垓下被黥布等围住。
虽然项羽杀出重围,但远没有脱离危险,因为汉军一直尾随。最糟糕的是,项羽的部队越来越没有战斗力了。大概疲惫加上缺少粮草,再加上看不到前途,士气益发低落的项羽部队在所谓的垓下被汉军追上,团团围住。黥布、刘贾、周殷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加入进来的。因为刘邦有召集天下共见结果的习性,彻底击垮项羽这样的强敌劲敌,更需要汇集天下之力,召集天下英雄共同见证这样的过程。汉阵营的重要头面人物应该都到场才好,诸侯中的韩信、黥布、彭越到场了,赵燕韩国也应该到场。汉军也知道项羽所部已无力再战,所以也不着急进攻,就是团团围住,谅项羽插翅难飞。这里有四面楚歌的场景,应该也是刘邦玩项羽的手段。汉军楚军都是楚人为主,汉军中从项羽部投降过来的不少,最后由灌婴统领的追击项羽的汉军,基本上是以楚军降将为主构成。所以唱楚歌一事,汉军就很拿手,不需要像弱智电视剧那样抓楚国百姓唱歌。
10.兵散“垓下”,项羽被彻底玩死
项羽毕竟是项羽,就在铁桶般的围困中,他还是带领八百精锐溃围而出。楚军弃军逃跑的恶习看来很严重,黥布战不利、刘邦战不利,都有这样的表现,现在轮到项羽了。眼看搞不定,项羽把绝大部分军队都扔在一边,只带少许人马,逃出生天。可惜,他的这一突围目的不明,以至于杀出重围后,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无非是远离汉军包围圈。这也难怪,项羽长期与刘邦相持在荥阳一线,东部的情况如何应该比较生疏了。尤其是彭城淮北陷落后,荥阳一线与东部音讯隔绝。比如真要过了乌江的话,那边情况如何,完全不知道。所以项羽最后放弃逃生,完全是看不到前途的原因,至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云云,只是托词而已,当不得真也。
虽然最终项羽放弃挣扎了,但刘邦可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听说项羽出逃了,刘邦立即让野战专家灌婴带领军官团追击。突围的项羽过了淮河就剩下百余人,再因为迷路,被误导进了沼泽地,损失了大半人马,连虞美人都走散了,项羽身边只有二十八骑。项羽觉得回天无力,临终之前还大开杀戒以泄愤。
项羽的终场谢幕只是一场大戏的尾声,之前的陈下决战已经决定了一切。项羽最后剩下二十八骑,即使八百骑都在,也是无力翻盘的。所以项羽只是最后切实感受到四面楚歌,而在刘邦的棋局中,追求的就是四面楚歌的效果。早在家眷放还之前,汉对楚军已经形成实际包围,只不过那时项羽有完整的军队,与最后的时刻实不可同日而语。
11.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
估计到了这一步,广大看官一定会提出怎么一直在回避汉军固陵大败的事?那跟菜九吹嘘的刘邦行棋可是矛盾得很哪。广大看官有所不知,菜九正是考察过固陵战况才觉得刘邦的棋局真是高明得很呐。跟历史记忆中汉在固陵遭遇大败有所不同的是,实际上汉在固陵取得了大胜。千万不要以为菜九在信口雌黄,史料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了汉在最后一战中的固陵是获胜。之所以广大看官记住了汉在固陵的大败,是因为有一则张良设计的故事太生动了。菜九要说的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是既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楚汉固陵作战本身就是陈下决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是当仁不让的胜利方。固陵之败只记载在本纪中,而汉功臣的传记则记载到陈下的大胜,《功臣表》中记载到固陵的大胜。这样的差别说明什么呢?菜九以为,本纪中的记录是迁就了张良之计的传说,而传记与表的记录则是根据档案而书。那么张良计谋的真假猫腻,并不是一件很难判断的事。尽管如此,还是要直面张良计谋存在不存在,这首先要确定计谋的前提成立不成立。
张良之计的前提是韩信等诸侯不听指挥不到场。实际情况是,韩信到场了,参加了陈下之战,有《曹相国世家》“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的记录为证。刘邦的违约是有预谋的,不是像史料所说是临时决定的。如果是临时决定,韩信不到场是正常的,因为时间上不允许一支大部队几百上千里路能短时间赶到。韩信的兵力移动,且早早到位,很可能是借履行和约之名,行预先埋伏之实。韩信所到达位置,正好与汉在陈下取得的大胜相吻合。就是韩信指挥作战的场面也表明,他绝非初来乍到,而是娴熟指挥,表明韩信与刘邦部的磨合已经完成,才有可能配合作战。如果汉在固陵大败后固守,再行使张良之计,人员路途往来,又不知要多少时间,项羽还会在原地等着让你们围歼吗?编故事的人没有考虑那么多,读史之人应该考虑啊。
其次,《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记录证明,汉在固陵不是败,而是胜——(宣曲侯丁义)“为郎骑破锺离眛军固陵”。锺离眛与固陵的联系就应该是楚汉的最后一战,这有灵常的功劳为证。“(阳义侯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锺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 。(汾阳侯靳彊)“击项羽,以中尉破锺离眛”。这几员汉将的战功是在最后的战役中取得的,这些作战应该与陈下作战是平行作战,很可能最后的楚汉决战是在从陈下到固陵的广阔战线上全面展开,在固陵一带作战的不是项羽,而是其干将锺离眛。即使是锺离眛也受到来自汉军与楚军内部的夹击,那么在陈下夹击项羽的就应该是陈公利几了。
最后看一下有关固陵之地望,菜九以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张良计真假的鉴别大有好处。现多以其为河南太康,也就是史料中多次出现的阳夏,与陈基本上为一地。楚汉军队都规模庞大,汉军岂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在一地又大败又大胜。以固陵与陈为一地计,在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汉军,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遭受惨败。关于在陈作战为决战规模,前面8部分的史料已经能说明一切。
另有集解引晋灼曰:固陵“即固始”。固始在太康南面,两者悬隔几百公里。如果楚军已经转移到南面的固始,就绝不可能再返回几百公里到垓下与汉决战。也不可能因城父陷落而改变行军方向。因为固始已经在城父南面的多的地方。所以排除了固始,则固陵与太康为一地,垓下战与陈下战为一役,亦明矣。
12.还原楚汉最后一战
啰里啰嗦一大堆,最后还是应该把整个决战过程梳理一遍。
楚汉最后一战的基本背景是绝大多数楚国的后方地面被汉方占领,并且汉在军力上占压倒性优势。在发动决战前,刘邦玩弄手段与楚约和,开具了对楚绝对有利的条件,以换回为被楚俘虏的汉王家眷。在约和的同时,刘邦对楚之后方施展统战工作,私下里将楚最后的根据地九江国拉到自己一边;又在遵守和约的幌子下,将东部的汉军大量调集到最后决战的战场附近。比如汉将灌婴回撤时的驻扎之处,恰好是项羽最后退守之垓下。韩信估计也是驻扎在这个方向上。
楚汉达成约和后,楚军从荥阳相持前线选择退却路线,本应该向彭城方向退却,但这个时候彭城在汉军掌握之下,估计这个时候,项羽先选择南下向此前还被楚军控制的淮南即九江国退却,而且正是沿着鸿沟东侧退却。也许这也是和约的约定,因为汉要从东部占领区退出,还是需要时间的,其中的操作性因素很多,所以退到淮南九江等待汉军出让地盘也是符合实际的选择。楚军退却后,汉开始启动了毁约行动,刘邦率领荥阳一线的汉军开始追击,其中会有周勃等增援,估计彭越也有可能带着粮草中途加入。追击到陈,即史料上提供的阳夏南,此地距撤退的楚军相距不远了,刘邦稍作停顿,停顿的目的估计是确认攻击各部是不是都到达指定位置,这个过程应该会耽搁一点时间,确认到韩信、灌婴、靳歙等人抵达后,再给已经被拉拢过来的楚军撤退中继站的陈公利几发出联络,然后汉军开始总攻。史料中的垓下决战场面,大概记录到的就是汉军总攻的记录,只是地点不在垓下而在陈下,即现在的河南太康一带(地处鹿邑的垓下之战可视为陈下一战的一个阶段)。按此战事记录,刘邦与韩信合兵一处了,因汉军占压倒性优势,且四面包围了楚军,战场上楚军因失去原驻守陈下的陈公利几接应,强弱不敌而落败,损失惨重。但楚军虽败不乱,项羽还是率主要作战部队突围出来。只是经此一挫,项羽可能判断九江方向也去不成了,于是率军折向东面,目的地不是很明确,大概楚军将士多为东部之人,所以选择了向家乡退却,至于前面会遇到什么,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其间发现城父为汉将刘贾占领,项羽可能就此彻底断了南下的念头。向东败退的楚军到了所谓的垓下停顿了下来,这时汉军尾随其后,并且部队越聚越多,又将楚军重重包围,黥布等旧楚将也于此时赶到,这样一来,项羽感到大势已去,所以最终选择了弃军逃跑。在逃跑路上又遭到汉军的追杀,随员损失殆尽,于是项羽在最后选择了对汉军的自杀性攻击而战死。至于霸王别姬,又是后世的创作,实际上虞姬没有自刎殉情,而是随项羽突围而出,只不过在途中走散,或死于乱军之中。
刊载《解码刘邦》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