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所选的三位宰相,被刘伯温全盘否决了,最后三人下场如何?

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高度集中的时代,在明朝以前,朝堂之中除了皇帝,还有权力比较大的宰相辅佐皇帝。但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在设置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之后,便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元朝时期出现了多次宰相把握大权架空皇帝的情况,这也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估计朱元璋也是想要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在朱元璋开国做了皇帝之后,还是设置了宰相辅佐自己的,后来他对宰相李善长心生不满想要换掉他,于是便找来刘伯温商量,看看让谁做宰相最合适。

一、刘伯温否决朱元璋提出的人选

朱元璋提出更换宰相的时候,刘伯温便开始拒绝,刘伯温认为宰相好比一座大房子的梁柱,要是撤了梁柱,那房子非倒塌不可。而朱元璋则提出让杨宪来做宰相,刘伯温立刻给予了否决,他告诉朱元璋:杨宪为人心胸狭窄,不是做宰相的人选。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出让汪广洋做宰相,而刘伯温认为汪广洋心胸还不如杨宪,所以更加不行。

最后朱元璋提出的人选是胡惟庸,而刘伯温还是给否决了,他说如果胡惟庸做宰相的话,说不定就能把大明王朝这辆巨型马车给掀翻了。一连三个人选都给否定了,那应该由谁来担任宰相呢?这似乎就剩下刘伯温自己了。

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就是以谋士的身份,他是朱元璋的功臣之一,为人有机敏有才,也是很好的宰相人选。可刘伯温却根本不想做宰相,朱元璋原本想要让他做宰相,但是刘伯温却推辞说自己性格耿直、脾气也不好,根本做不了宰相。自己不想做宰相却也不同意朱元璋看中的人做宰相,刘伯温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二、刘伯温对朱元璋的心思洞若观火

其实刘伯温就是太了解朱元璋了,所以既不同意杨宪等人做宰相,自己也不愿意掺和进去。朱元璋早早就有了废掉宰相的念头,他太害怕自己手中的权利被人撼动了。而开国功臣们个个功高震主,要人望有人望,要能力有能力,宰相距离皇帝的权力实在是太近了,要是开国功臣们做了宰相无疑是对君权的一种威胁。

刘伯温的确是非常聪明,以至于民间将他传得神乎其神,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这都是神机妙算神仙一般儿的人物。当然,刘伯温神机妙算是假,但是他对君王的心思了解得够透彻,关键时刻洞若观火,这才是他最聪明的地方,以至于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之时,刘伯温落个不算太悲惨的下场。

后人经常拿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能在蜀汉做丞相,大权在握。那么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朝堂上做个丞相也不过分吧

刘伯温特别清醒,诸葛亮有刘备这样心胸宽广的君主,刘禅虽然昏庸,但并不刻薄寡恩。诸葛亮权力再大也不会有被君主杀害的恐惧。而朱元璋可不是刘备、刘禅,没有那么宽广的心胸,刘伯温知道朱元璋早有废掉宰相的心思,所以自己不会去争夺,而他之所以否认朱元璋提出的其他人,也是不想让这些人白白送死。

当时在位的宰相是李善长,李善长是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可以说立下过大功,手中还握有朱元璋给的丹书铁券,自己可以免死两次,儿子可以免死一次,可以关键时刻用上。所以即便是以后朱元璋发难,李善长的下场不会太惨。如果是换做他人可不一定那么幸运了。所以刘伯温不同意朱元璋换宰相。

三、朱元璋屠杀功臣、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自然是不会听刘伯温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都曾被任命为宰相,而且都死在朱元璋的刀下。刘伯温拼命想要阻止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尤其是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杀的人多达几万人朝中更是有诸多功臣被牵连在内。也是在经过此案之后,明朝不再设置宰相,君权进一步得到集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完全就是想借着杀胡惟庸实现那藏在心里多年的想法——废除丞相制度

而刘伯温似乎还是将朱元璋想得太好了,他认为可以得以善终的李善长,并没有得到善终,朱元璋给李善长也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当时的李善长已经七十多岁了,就是有谋反之心,也毫无谋反之力,所以说他谋反谁信呢?马皇后因为这件事绝食跟朱元璋抗议,但朱元璋还是不管不顾将李善长杀害。而所谓的丹书铁券就是个笑话,根本免不了死。

无论是李善长还是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对权利有所眷恋,他们没能跟刘伯温一样观察到朱元璋的心思,他们不知道朱元璋为人刻薄寡恩,心胸狭隘到何种程度。他不会留着开国功臣们给子孙后代添麻烦。关键时刻没有急流勇退,结果就是下场凄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