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C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D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3.C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操作过程中,应先盖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4.A 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鱼类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题图为S型种群增长曲线,一开始种群的增长就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快速得到恢复。

5.B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标记物脱落时,统计的种群密度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选取较密的地区统计得到的数目会偏大;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所得结果会偏大。

6.C 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由曲线斜率可知,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

7.D 由图可以看出, 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在三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

8.D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9.C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K,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10.C 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大小;冬季和秋季时性别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

11.A S3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3点后。

12.B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故此时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3t5时间内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t3后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变成衰退型;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

13.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所以NM·n/m(32×36)/4288(),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1418)/(1818)32/368/9

答案:(1)144 高 (2)8/9(32/36)

14.(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2)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物种所处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3)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2;丝状菌能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抑制丝状菌生长,故干旱造成蝗虫的环境容纳量增大,如曲线所示,此时的东亚飞蝗追逐绿色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1)种群密度 N0λt 基因频率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3)K2 信息传递

15.(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初始几年λ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λ值等于1,此后种群数量不变。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20 = 衰退

在陪伴中共同成长,在实践和思考中完善自我,用心倾听拔节声;学习习惯、日常行为,竞赛、自招、志愿指导,且行且钻研;细细品味教育教学之美,努力做个好教师,做最好的自己。

跨过那站着的前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