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笔记】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深度感动

窗外云海茫茫。

云和大山在搏斗。

一团一团的白云连成一片,

把大山按在地上。

大山难以喘息,

一动不动,听天由命,默默流泪……

我没有心情写诗,我也想流泪。

因为我们今天要奔赴的地方,

被暴雨蹂躏得伤痕累累。

这个乡镇叫——木瓜

木瓜镇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位于桐梓县县域北部。西接重庆市綦江县赶水镇、本县尧龙山镇,西北连坡渡镇,北抵羊磴镇,南及东南邻松坎镇、黄莲乡,东北接水坝塘镇。镇境山峦起伏,各种地形相间交错,属高中山岩溶丘陵河谷盆地地貌。

01

木瓜洪灾

6月22日,强降雨造成木瓜镇部分山体滑坡、桥梁受损,水电和道路中断,大量人员被困,桐梓县立即组织人员现场救援。

相向而行

支持木瓜

从桐梓出发,经兰海高速,到松坎下道,转新修的“习正高速”,可以直奔木瓜。“习正高速”尚未通车,由于原有到木瓜的公路早已冲毁,只好经“习正高速”勉强通行。

天阴沉沉的。新闻里面说,未来10天,贵州将再次迎来强降雨。此时看到窗外的云团翻滚嬉戏,就特别讨厌。

很多时候,美丽就是罪魁祸首。

幸好,在这样的心情中,窗外时不时闪过的一抹红色,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辆又一辆拉着“支援木瓜”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与我们相向而行。

木瓜加油

木瓜街头,一条“党政军民一条心,打赢防灾救灾攻坚战!”的标语,十分鼓舞人心。标语是中国特色之一,就像文章的标题,高度浓缩又紧贴主题。在满目疮痍的受灾现场,这样的标语,给人力量,给人信心和希望。

蹲在地上的“临时指挥部”

6月22日发生灾情以来,桐梓县公安局就紧急调度警力进驻木瓜,指导并投入抗洪救灾工作。特别是松坎、新站支部的警力更是全部出动,县局机关、特巡警、交警等警种,也是分头投入紧张的战斗。

在木瓜街头,副局长郑军半蹲在地上,就成了“临时指挥部”,大家聚集在一起,研究下步工作部署。一切因陋就简,也是因地制宜,不拘形式,直奔主题,真有点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感觉,打赢胜仗就是硬道理!

佩戴“共产党员”红袖标

哪里最危险,共产党员就往哪里冲。

哪里最需要,共产党员就出现在哪里。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早已根植于人民心中的光辉印象。

桐梓县公安局在组织开展木瓜抗洪救灾行动中,连夜赶制了“共产党员”红袖标运到木瓜镇,细心地给日夜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民警、辅警佩戴上。

这是亮明身份,加强集体意识,强化身份意识,也是激发奉献精神。

在藏蓝色警服的映衬下,红袖标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连日来的辛劳疲乏,似乎都消减了许多。

他们端端正正地佩戴好红袖标,精神抖擞地投入新的战斗。

阵前叮嘱

今天,他们的战场没有手枪,没有手铐,他们怀揣红心,手握铁锹,誓与洪魔搏斗。出发前,郑军副局长语重心长地进行简短的“阵前叮嘱”。

“阵前叮嘱”,这是桐梓县公安局形成的“铁一般理想信念、铁一般责任担当、铁一般过硬本领、铁一般纪律作风”的四铁精神。有这帮“老铁”撑起,还有什么硬仗打不赢?

整装出发

这支队伍左边的那个胖警察名叫陈如亮,他写过一段回忆性的文字:

泥石流灾区,近300群众被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曾润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松坎党总支、新站党总支的七个派出所也陆续赶到。山上泥石流翻滚,群众安全是大事。曾润强当即命令最先赶到现场的派出所所长为搜救遣散冲锋队长,协同特巡警大队、武警中队组成的50人党员先锋抢险救援队,在郑军副局长的带领下,跑步一公里,冲向泥石流灾区,分三个区域开展搜救。山上泥石不断往山下灌,已经有村干部被石块砸伤。三支队伍如离弦之箭,在被泥石流砸坏的房屋中搜救,走不动就背,背不动就抬,决不能有一人留在泥石流灾区和危房中。经过三个小时无死角无遗漏的搜救,共救助和转移群众300多人撤离到安全区。

救助触电群众

24日凌晨2时许,遵义特警支队黄进、张忠德两名特警队员在桐梓县木瓜镇卫生院附近开展夜间防灾害、防盗抢巡逻时,发现一名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的男同志不幸触电,有生命危险。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特警队员当机立断,一边组织指挥救援,一边请示带班领导、联系120。带班领导肖正行、赵波接到呼救信息后,及时指令现场警力用干木棒等开展科学施救,同步调集周边警力、医生、政府工作人员展开救援。公安特警第一时间用干木凳将触电隐患清理,用现场找来一块门板当担架,徒步穿越泥泞路,将受害人抬镇卫生院开展先期紧急救治,待县医院120救护车赶到后,又徒步穿行400米泥坑路,将受害群众送到救护车能通行地段,最后将其送上急救车。

幸好,受害群众生命已无大碍,身体状况正在恢复好转。

洪灾无情,人间有爱。治安稳定,大局则定。

木瓜街上百分之九十多的店面被洪水淹没,一遍狼藉,卷帘门被毁,玻璃窗不复存在。县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整合交巡警、特警、派出所警力80多人,分区域,分职责,在木瓜灾区撒网布警,不分昼夜徒步巡逻,实现了灾情救援至今为止,没有发生盗窃哄抢受灾物资案件。街上的妇女们说:“虽然没有门,但是睡在二楼很放心。因为晚上有警察不停巡逻。”

社会治安好,就是给灾区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热火朝天的清淤现场

木瓜是沿着河堤依山而建的小镇。街道有高有低。低处的门面,二楼都淹了两三尺深的水。一楼门面堆积了两三米高的泥沙。所有的商品全部变成了废品。“家如水洗”。很多老百姓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要把堆积两三米高的泥沙清理出来,稍微一点时间是没有办法的。
参加抗洪抢险的所有人员,公安、武警、消防、志愿者、政府干部,全都拿上工具,把泥沙从店内清理到街面上,然后推土机、铲车,大货车轰隆隆地把垃圾运走。
现场上那些红色的标语,像火焰在燃烧着:
“发扬自力更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坚决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守卫我的生活家园。”
一派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火热场景。当然,这样的场景谁也不喜欢遇见,但是,既然遇见了,就必须征服它。

洪灾中的党旗红

省市县领导亲临一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省领导认真看视频听汇报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公安多么给力!

下面看看其他同志的给力镜头

救援人员的吃与休息

也许你会问,一直在强调“干,干,干”。这些救援人员的吃、睡,是如何解决的?

问得好,很有人情味。

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照片。

连续几天来,木瓜街上拉垃圾的大货车、挖机、推土机、运送救灾物资车辆、社会车辆络绎不绝,如何保畅?如何争取更多的时间救灾?是交给交警的一大难题。交警大队长张勇、副大队长冯世璋带40名交警在进入灾区的路口扎口袋,沿途疏散,定点设岗,手势指挥,口哨提醒,喇叭指令,交警背心在洪水中对车辆机械分流指挥,基本上做到了不拥不挤,不堵不塞。我曾在他们驻防的地方去看了看,因为“狼藉不堪”,没有拍照。他们没时间打理自己的休息区。这是交警大队提供的照片,“不堪”中透露的不是难堪,而是不忍。

这一个参加抗洪救灾的志愿者,坐在政府门口的石梯上,就睡着了。

这是参加抗洪救灾的人员,席地而坐,填饱肚子又投入战斗。

本来计划减肥的,但抗洪实在需要能量,管他,先吃饱才有力气干活。干活可以减肥。一举两得。

集体就餐的场景。

红色娘子军,就连用餐的姿势都那么整齐划一。

各种随遇而安,不讲条件讲奉献。

饿了,最香。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深度感动!

劳累了不少人

“劳累了不少人!”这是当地老百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说从6月22号以来,各地来的干部就源源不断赶来。有米,有水,有菜,全部保障运过来。几山的人,煮了饭菜,背到街上来给街上的人吃。不是亲戚,不是朋友,都是给受灾的送来。除了政府干部,就是当地群众送。
连续几天,遍到四处的人,打着旗子,带起队伍来帮助清理淤泥。“娄山红志愿者”是最亮眼的一道风景,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还有普通的爱心团队,也自发参与其中。有的店主也去清理店面,那些年轻人说:“老人家,您休息一下,让我们帮你。”
木瓜街上一个老奶奶说,正正涨水那天,没有水,没有电,四山的人家,大背小背的背起,把饭菜送到街上来。那天中午雨大,过不过来,他们牵的牵,扶的扶,把煮好的饭送到街上来,给街上的人吃。还是好心人多。
木瓜镇四桠村支书黎开臣,我几年前去他们村采访过照顾瘫痪丈夫三十年的妇女赵立贵,他认识我。(其实他不喊我,我根本认不了他。)
他说,他们村把饭煮好后用饭盒送过来,每天保证200份,怕人多了街上混不转,所以就在自己的村里面煮好了,把饭菜送过来。老百姓自愿出钱出力,不够的村里面想办法补贴。我问他,有多少村参加了抗洪救灾?他说,全都参加了的。我问,是政府下令后开展的吗?他说,政府还没号召的时候,老百姓就已经自发的行动起来了。
黎支书的话,我在街上就听到群众讲了,这时再次印证,令我心很温暖。我想起了几年前在木瓜采访的一些细节和故事来。木瓜镇在几年前就年年开展“最美木瓜人”评选表彰活动,我来参加过一次他们的表彰晚会,举办得很成功。我采访过的赵立贵,被评为“贵州好人”,还有背送残疾同学上学的徐梅等人,就是木瓜人。我想,在这次洪灾中能涌现这么多感人的事迹,是当地党委政府多年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成果吧?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木瓜人民遭受这场无情的灾难,这只是物质的,我看到的是精神的升华和洗礼。来自省市的救援队伍,来自县内各乡镇的支持力量,正在源源不断地奔向木瓜。这是爱的力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今天是端午节,木瓜人民没有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他们还在与洪灾造成的局面搏斗,那些参与抗洪救灾的人员也没有休息,远离家人,还奋战在一线。为他们致敬,祝福木瓜人,共渡难关。这也是爱国精神。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我们相信,明天的木瓜,比诗经还美!

扫码加入《童子童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