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三个版本的故事那个才是真的?|史记次元周世代021
太公望吕尚,也就是姜尚姜子牙,他在《史记》次元里出现在周国的历史中,突然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一代传奇。他在《史记》文本里出现也很奇怪,和其他历史人物相比,他在和周文王姬昌交集既有三个版本。这在《史记》的记录方式里有些奇怪。他可能代表着周国和商帝国的较量中,周国启用了一批那个时代的中间势力。
021
《史记》中肯定了姜子牙是东海边的人,这应该也是他后来被分封到齐地的一个原因。他的先祖在舜帝和大禹时代的时候,是担任过四岳这种地位显赫的大官的。不过,经过几百年夏朝到商朝的轮替,这股势力被边缘化了。《史记》中是说,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沦落为平民。这似乎是为了说明后来齐国的崛起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这个老人的开创的基业是没有任何背景的,全凭着能力。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这个远在东海边上的人是怎么和西方的周国搭上关系的呢?《史记》中的第一个版本后来被演绎成流传最广的传说,也就是文王访贤的故事。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姜子牙一直到年纪很大了,仍然是穷困不得志的。他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他有机会向远在西方周国靠拢。从这个版本的说法里看,此时的姜子牙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的。他希望有机会能够见到周文王姬昌,进而得到赏识和重用。这就是他在渭水边垂钓的动机。
在周文王姬昌意外遇到他之前,是否知道他的存在呢?或者是否有人提到过有这个人呢?在这个版本里,他们两个的相遇更像是一种天意,上天要给即将兴盛起来的周国预备一个有能力的辅佐。这很像是在说明,周国就是天意的宠儿,挡都挡不住。
周文王姬昌一直都在寻找这么一个人。他算过一卦,说是他会得到一个能够辅佐他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这其实更像是在说明,周文王早早就有了这种野心。他念念不忘的就是要找到那些能够协助他完成大业的人才,不管这些人在哪里,是什么身份。
所以,四处寻找挖人应该是周文王一直都在做的。也就是说,除了延揽各种势力,周文王为了周国的壮大,在人才的选拔方式上做了突破,不惜从平民之中启用有能力的人。姜子牙不过是其中之一。
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这段话的是在说,周文王姬昌在渭水边和姜子牙意外相遇,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周文王发现自己捡到宝了。此时的姜子牙更像是早早为这一刻做足了准备。
在在这最具传奇性和戏剧性的版本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文王对于人才的渴望,为了招揽那些将来用得到的人才,姿态摆得很低。而姜子牙呢?他没有任何背景,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可言。这让他不得不选择等待,最终居然让他等到了。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他的身上,让人看到另外一种励志,到了那么大年纪只要不放弃还是有机会做大事的。也有可能,他真的放弃过,选择在渭水边做个垂钓的人。不过,运气来了是挡不住的。
《史记》中的另外一个版本比较普通:姜子牙曾经是在商帝国做过官的,应该没有得到什么重用。后来,因为纣王无道,他就离开了。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
我们知道一个背景,在纣王统治期间,因为对商帝国统治的不满,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那个不安定的政治漩涡,这里面甚至包括王族的成员微子启、太师和少师等。姜子牙不过是其中之一。以他在商国的地位,应该很难得到重视。姜子牙对于自己选择明确吗?好像并没有。
“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这段话很像是说,在之后的多年,一直都没有人认识到他的价值。虽然去了很多诸侯国,但是都没有得到认可,这大概也说明了,姜子牙离开商国时走得仓促,连明确去哪里都不清楚。他只是在诸侯之间不停地尝试。知道最后,才有机会到了周国,成为周文王姬昌的臣下。
这里并没有说周文王姬昌是如何认识到他的能力和价值,把那么重要的职责交给他的。姜子牙在周国找到了归宿,应该有一个不断努力,一步一步晋级的过程。这同样一个励志的故事。毕竟这个时候,姜子牙年纪已经不小了。他的人生应该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太公博闻”大概也是说他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中,积攒下了经验。在诸侯国之间的多年游历应该也为他后来联络诸侯提供了契机。人生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
关于他的第三个版本的故事是一个为周国解困的故事。当时周文王姬昌被商帝国囚禁,如何捞人成为周国一件很重要也很紧急的任务。当时的姜子牙是一个隐居的处士。这是否意味着他已经放弃了出世的努力呢?不过,他好像名声在外。
周文王的臣下散宜生、闳夭找到了他,这似乎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
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从这个故事里,也许可以看出,姜子牙并没有摆什么姿态,是被周文王的臣下散宜生、闳夭“召”去解决问题的。此时的周文王姬昌还囚禁在商地,两个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姜子牙是怎么看待这个机会的呢?我们突然会发现,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并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可言。这个隐居的名声在外的处士最终考虑的是,听说周文王人不错,周国对于老人又很有人文关怀,很适合养老。于是他就决定去了。
这变得很有意思,触动他们之间合作的不是什么价值观一致的宏大愿景和目标,周国的目标不过是把被囚禁的周文王姬昌捞出来。姜子牙不过是在为自己谋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养老福利。这简单的理由让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种考虑很有现实性,大概也是最符合平民思维的。就这样,姜子牙出了一个最为世俗的主意。就是贿赂。周文王姬昌就在他们的一番运作之下,被捞了出来。这似乎成了他们后来合作的基础。这份功劳自然被记在了姜子牙的名下。
后来呢?聪明的姜子牙在垂垂暮年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成为周朝建国最重要的中坚力量。辅佐了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三代人,这大概也得益于他活得足够长。
至于他如何在周国起家的呢?就连司马迁也也不肯定,只是无论在那个版本里,都是可以视作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人们总是从后来的结果中,看到他在漫长的人生中曾经做过的挣扎和努力。
“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重要的是,他做到了。
历史总在细节间,在独立的史记次元里,推理历史可能存在的秘密。
在不同的平行次元里,真相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