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回家,婆婆的怪异行为让儿媳不解,知道真相后,却忍不住泪目

文|雪落无尘

01

芸堂姐这些天愁坏了,她一见到我,就拉着不放,非让我帮着分析她婆婆到底怎么了。

是什么事,让芸堂姐如此发愁?原来是,婆婆不肯上桌吃饭,一天三顿干馒头就白开水,儿媳妇彻底慌了。

其实,真要说起来,芸堂姐的婆婆李婶子真是个不错的老人,她这人没啥说道,从不会对媳妇挑刺,脾气随和,好相处。

而且,芸堂姐婆婆这个人,除了不爱挑事这个优点外,还有个大优点,就是特别勤快能干。

她眼里始终有活,平时都是说的少,做的多,是个挺招人喜欢的老太太。

芸堂姐也挺满意婆婆的,她这产假一结束,就赶紧把婆婆接来家里帮忙带孩子了,对婆婆充满了好感和信任。

有那爱八卦的同事跟芸堂姐打,听她婆婆是不是对她管东管西,买啥都要被数落,是不是整天盯梢她等等。

芸堂姐面对八卦同事的问题真是哭笑不得,现实中她婆婆可不这样,她干啥婆婆都不管,买啥婆婆也不说,她很轻松的。

她为此还觉着同事是电视剧看多了,也太能编故事了,真是特别搞笑。

可没过几天,芸堂姐就笑不出来了,她发现婆婆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她和老公都束手无策,根本解决不了。

02

婆婆刚到的那两天,芸堂姐还觉着婆婆很拘谨,在她们家很放不开,吃饭时,连菜都不怎么夹。

她一遍遍让,婆婆才勉为其难夹一两筷子,再就说啥不夹了。

芸堂姐也没太在意,觉着婆婆可能是一时到新环境不习惯,适应几天就好了。

可谁想得到,事情不但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倒更加严重了。

那天中午,芸堂姐趁着去关系单位送报表的机会,偷溜回家里看孩子,就发现了婆婆中午饭竟然是干馒头就白开水。

芸堂姐当时就震惊得睁大眼睛,话也说不利索了:“妈……你……你中午就……就吃这个,冰箱里有很多菜,锅里还有饭……”

“啊!芸回来了,小宝他睡着了,我知道菜在哪,不想做,吃这个挺好,我就爱这么吃,没事。”

婆婆边吃干馒头,边跟芸堂姐说话,感觉她这样吃真的没啥。

可芸堂姐看了却感觉心里很难受,像是自己慢待了老人似的,赶紧要换衣服给婆婆做饭,却被婆婆硬拦下来了。

“哎呀,芸啊,你快甭忙活了,我都吃完了,你做了也没用,我都吃饱了,赶紧瞅一眼小宝就回去上班吧。”

芸堂姐就这样,被婆婆拦着没给她做饭。

03

晚上一下班,芸堂姐就买了很多菜回家,还有方便快捷的熟食,方便婆婆自己一个人在家不想做饭时,好凑合着吃一口。

芸堂姐觉着,切点熟食就着白米饭吃,肯定比干馒头就白开水强多了。

可她想多了,婆婆每天中午,甚至是一天三顿还是干馒头照啃不误,而且馒头还是她自己花钱在小区面食店买的。

这事芸堂姐跟老公都很头疼,芸堂姐劝婆婆不听,亲儿子去说,婆婆还是我行我素。

平时三口人一起吃饭时,芸堂姐和老公夹给婆婆的菜,她倒是吃,不过咽得特别痛苦,别人看着也不舒服。

两人干脆就放弃给婆婆夹菜这事,孝顺孝顺就是要顺着老人家吧,芸堂姐也想婆婆舒服着过,不愿意再为难她。

芸堂姐就是好奇,婆婆怎么会这样,她到底怎么了,吃儿子家的饭菜,有什么不可以吗?

其实,芸堂姐这样从小被父母娇宠着长大的姑娘,是不能理解婆婆这种在苦日子里泡大的女人,内心的苦楚和心酸。

究竟婆婆经历了什么,才会变成这样?

04

提前回家,婆婆的怪异行为让儿媳不解,知道真相后,却忍不住泪目。

原来,芸堂姐的婆婆李婶,从小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奶奶在她们姐妹很小的时候就对她们耳提面命,让她们啥都得让着弟弟。

弟弟吃香喷喷的炒鸡蛋,李婶和姐姐们只能在一边眼馋,却捞不着吃一口。

这样的童年经历还不止一次,重复多了,李婶和姐妹们就形成了潜意识:“好东西,我不配吃。”

本来嫁人后,如果丈夫是个疼老婆的,可能还好一点,可李婶的丈夫偏偏也是个自私的人。支使着老婆干活,他整天游手好闲各处闲溜达,还要吃好的,喝好的。

家里的肉菜都要可着他先吃,他吃够了,才想着给孩子,至于李婶连肉汤都捞不着一口喝。

不但如此,他还天天给李婶“上课”: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就得吃好的喝好的,我好了,咱家才能好,你也不能跟孩子争嘴,孩子小,就只能你少吃几口了。”

习惯成自然,李婶就这样逆来顺受,渐渐养成了这样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意识。

她这个人就不配吃好的,喝好的,要是吃喝好的,她会浑身不舒坦,会害怕,会恐慌,会愧疚,会特别难受,不舒服。

05

芸堂姐婆婆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她生活的环境里,女性的地位都很低。

李婶即使再勤劳能干,也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特别受不了别人对她好,让她吃好的,让她感觉舒适,她就会浑身难受。

相反别人对她不好,让她吃干馒头就白开水,她反倒觉得放松自在。

从小被家人忽略惯了,李婶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长期缺少疼爱和夸赞,李婶不知道自己有啥值得人高看的地方。

她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不配过幸福生活的,要是日子过得太好了,老天爷收回去咋办,她还是苦着自己吧。

被“我不配”的想法牢牢束缚住思想的李婶们,根本就走不出自己给自己在心里画出的“牢笼”。

她们又能从哪里,获取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呢?

低价值感和不配得到感,深深地桎梏着李婶们的思想和灵魂,她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

真的是可悲,可怜,又可叹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