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女人与京剧第一次改朝换代(资料来源于网络)

先卖个关子:梅兰芳怎么红的?
  天赋?用功?遇有明师?还是得了什么“戏功秘籍”?
  除了秘籍外,各种说法都有道理,但还有一说法我觉得更有“大道理”:梅兰芳首先红之于女人。
  民国以前,戏台上是没有女演员的,市面上做商业演出的戏园子,也是不让女子进入的。女子看戏只有一个途径:在家看堂会。当然,前提是她家或她亲朋家请得起。所以,那时女人是极少有机会看戏的。
  满清覆灭民国出世,社会风俗大变,女人能够和男人一样在外面抛头露面了。于是,呼啦啦,一下子戏园子里进来无数年轻女子。梅兰芳之所以年纪极轻就大红大紫,应该说和此关系极大。
  梅先生生于1894年,8岁学戏10岁登台,到1912年时崭露头角,这时他赶上两个“好时候”。
  一是民国了,有了大量不懂戏的女观众,尤其是年轻摩登得风气之先的女观众。这帮人好不容易有了出来疯的权力,当时也没什么别的娱乐活动----倒是还有另一个好玩的地方:八大胡同,可惜她们去不得----再加之过去看到身旁的男人们个个为京戏而疯魔,也就极想去亲身体会个究竟,于是便一窝疯都扎进了戏园子。
  二是此时京剧舞台为“老人”所把持,须生泰斗谭鑫培此时已近七旬,青衣泰斗陈德霖年逾五十,另一位旦角大师王瑶卿(此人极其了得,有通天教主之称,创出京剧旦角花衫表演一条新路,此路在梅兰芳手中发扬光大趋于完善,奠定现代京剧旦角表演的基础。而四大名旦也都曾受业于他,可说是尽出其门下。)此时虽三十出头,正值盛年,但嗓音已开始走下坡路。
  民国前的京剧,除了武戏外,对文戏,听众多以听其唱、念为主,即所谓听戏。尤其女角中的青衣一路,是不用什么表演的,基本就是站在那儿两手抱在肚子上唱。但听京剧最难的,也正是其唱、念难懂,因为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剧”,发音不是京字京腔京韵,而是湖广音韵(比如:脸,不读lian,而读jian;再如:诸,不读zhu,而读zhi;还有的,用汉语拼音都难注出来)。所以,民初那帮青年女子进了戏园子,听是一时半会听不大懂,只能以看为主。这一看,可就看出了个地覆天翻改朝换代。
  试想,一帮老头子在台上,无论你怎么装扮,对那些年少怀春的女子们来讲,都实在难入凤眼。尤其是老头扮大姑娘小媳妇,更让她们难以卒睹。而此时的梅先生,十七八岁,扮相俊美清丽妖娆,无论男女都见之怜爱有加,声音婉转脆嫩妩媚,不管能否听懂也觉声声入耳,加之对旦行中的青衣,他又加了许多身段(形体)、表情等表演(这点王瑶卿对他影响极大)进去,所以极受年轻观众,尤其是女观众追捧。一时间,声势竟有时能盖过谭大老板。
  有一次谭演出时,发现观众比以往少了许多,便问管事者原由,答曰梅兰芳正在另一个园子里演,怕是这些人跑去看他了。
  谭听后有些不解:这么个小小后生,有什么本事,竟能一夜间如此了得?于是便寻个时间去看梅的演出,以图了解个究竟。看后,谭认可了梅确有其长确有其新,是个代表着将来的人物,便邀他同台演戏。这个姿态非常重要:此前梅走红还只是靠大量新观众捧起来的,并没有得到行家的真正认可,现在,则意味着谭已认可他有与自己这位顶级人物同列的实力,自然也就即刻获得了圈内与行家对其顶级位置的认可。从此,梅兰芳一步踏上顶峰。
  要说这位谭老板,此时年事已高且名盖京华---十余年前八国联军入北京时,京城已有顺口溜云:“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叫天儿”为谭的绰号,意在赞美其音色),民国初,更有梁启超专做七律颂之,头四句是:“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纪轰如雷。如今老矣偶玩世,尚有俊响吹梁埃。”---但却真是个极有心胸的人物,实不愧为一代大宗师。
  事实上,民国后不几年(以谭鑫培1917年去世为标志),京剧就基本上一代新人换旧人了,所谓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是出自这些年,其中,旦角一行换得最干净彻底。谭卒时,四大名旦梅(兰芳)23岁、尚(小云)17岁、荀(慧生)17岁、程(砚秋)13岁;而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三位均为27岁,马连良先生最小,17岁。而促成这一大换代的外在环境因素,往通俗讲,就是女人进戏园子,顶起了戏园子的半边天。

(0)

相关推荐